正如康德试图通过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以解决普遍必然的知识何以可能一样,理学将心性的辨析视为解决圣人之境何以可能的切入点。
我认为心即理的命题,并非阳明先生第一次提出,但正是在阳明先生的心学中,它才与良知说相融合。(这里面呈显出从“性理”说到“理性”的良知过渡)
这正是人学的切入点:
“心者身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凡知觉处便是心”(《传习录》下)。
我要讲一下“人”之所以是“人”首先是身体“个体”的集合的具体的个体,决没有所谓人的本质的抽象的总和,只有这个具体的个体身体才是一切社会属性的基础。
身体构造无论从心理学与生理学,解剖学。
躯体与心灵的统一是我国哲学本体论的基础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发自然,便是圣贤之道。——王守仁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守仁
用心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