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益的<塞下曲>~~急问~~

2025-05-23 09:43:2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回答2:

李益生平坎坷,上不为所用,下不为所容。还好混了个不顶事的公职,虽不至于发家致富,也算是旱涝保收了。这个家伙自负,有‘射天山’的心思,终落得‘只轮’而归--能不愁嘛!诗人怀愁就像妇女怀孕,是件好情。。。一来可以写诗卖词二来可以光照古今。。好事好事。。
虽然我不知道‘海窟’是个什么东西,但这词儿来得唐突,应该是用典——这四句句句用典。末两句表面的意思是支离破碎的,大约是诗人在勉励自己或者别人不要放弃轰轰烈烈的雄心壮志,更应该创下像薛仁贵那样箭射天山的功业

回答3:

别玩电脑了.要好好学习呀!

塞下曲

作者: 李益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在这首诗中,诗人连用四个典故,以凝练、生动的笔调,表现了唐军将士精忠报国,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

诗歌一、二句运用了汊代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和定远侯班超的典故。
(注) 马援曾表示;“为保卫国家,甘愿马革裹尸而还”;班超也曾言;“为了国家的安定,大丈夫死而不惧,又何必生还关内呢?”
第三句运用了战国时代,晋国大败秦国,使其全军覆没,只轮不归的典故,表现了唐军将士全歼来犯之敌的必胜信念。“只轮”应是借代战车,整句的意思是,不要乘着自己的战车归附胡人。海窟:本义为大海,这里指瀚海即西北塞外胡族的栖息地。
第四句运用了唐代著名将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薛仁贵在与九姓突厥在天山作战时,连发三箭,射杀三人,使得敌人下马降服。当时军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人汉关。”
此诗成功地运用四个典故,并将典故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收到了语言简练、形象丰富的艺术效果。真实的反映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