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2-氨基吡啶经重氮化后,与2-萘酚偶合而得。将无水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生成乙醇钠,然后加入2-氨基吡啶的乙醇溶液,通入亚硝酸乙酯蒸气于45-50℃反应。
能毕,保温8小时,过滤出重氮盐用乙醚洗涤。将重氮盐加入2-萘酚的乙醇溶液中,在45-50℃通入二氧化碳进行偶合反应,6小时后过滤出结晶,用蒸馏水洗涤后再用乙醇重结晶,干燥即为成品。
按理论量在α- 氨基吡啶的乙醇溶液中,加入由无水乙醇和金属钠反应得到的乙醇钠,然后再通入亚硝酸乙酯蒸气,并控制反应温度在45~50℃,蒸气通入结束后保温8h,滤出的重氮盐结晶用乙醚洗涤;
经过洗涤的重氮盐加到相同物质量的2-萘酚的乙醇溶液中,控制温度在45~50℃,然后通入二氧化碳进行偶合,6h后滤出结晶,用蒸馏水洗涤后,用7倍量的乙醇重结晶,并于80℃以下干燥,即得精制的1-(2-吡啶偶氮)-2-萘酚。
过程反应式为:
扩展资料
指示剂是化学试剂中的一类。在一定介质条件下,其颜色能发生变化、能产生浑浊或沉淀,以及有荧光现象等。常用它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滴定分析中用来指示滴定终点;环境检测中检验有害物。一般分为酸碱指示剂、氧化还原指示剂、金属指示剂、吸附指示剂等。
用以指示滴定终点的试剂。在各类滴定过程中,随着滴定剂的加入,被滴定物质和滴定剂的浓度都在不断变化,在等当点附近,离子浓度会发生较大变化,能够对这种离子浓度变化作出显示(如改变溶液颜色,生成沉淀等)的试剂就叫指示剂。
如果滴定剂或被滴定物质是有色的,它们本身就具有指示剂的作用,如高锰酸钾。不同的指示剂在不同的酸碱环境下呈现不同的颜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指示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1-(2-吡啶偶氮)-2-萘酚
0.2%PAN 指示剂溶液:将0.2 克PAN(1-(2-吡啶偶氮)-2-萘酚)溶于100 毫升乙醇中,当然,最好用无水乙醇,因为PAN(1-(2-吡啶偶氮)-2-萘酚)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不过不是无水乙醇也没关系,因为指示剂最终是要滴加到水溶液中去的, 但乙醇浓度不可太低,太低了PAN的溶解效果会变差,可以考虑用95%的乙醇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