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江亭>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如日中天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诗中暗寓讽刺之意。
<咏项羽>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在对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项羽颇有人情味和英雄气概给予肯定的同时,三位诗人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项羽,观点不尽相同,各抒己见。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在《题乌江亭》中认为项羽,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再回江东招兵买马,定能东山再起。 惜叹之意溢于言表。从项羽本身来看,他还是有机会东山再起的,其实一切尽在他的一念之间!英雄还是狗熊,那取决与后人的看法!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在《乌江亭》中表露了自己的见解,在政治家王安石眼里,理智战胜了情感,王安石客观地指出了项羽大势已去。他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女词人李清照在《咏项羽》认为,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不难看出她对项羽是赞扬态度的,她认为兵败之后自刎是一种英雄的行为。
一叹一赞当然不同。
知其人,才能观其诗!前者是杜牧,后面是李清照!题乌江亭是替项羽可惜,觉得他应该从头再来!杜牧觉得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学习与王勾践,卧薪尝胆!咏项羽是对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进行褒奖!男人看男人,和女人看男人的角度不一样,虽然李清照在词的造诣上巾帼不让须眉,但是她的一生是非常不幸的,一辈子都是夫妻的离别之苦,凄凄惨惨戚戚,婉约之极!而且是从个人英雄主义的角度去看项羽的!而杜牧是从战略的角度理性分析的 !宋代的文人有很深的以身殉国的情怀!
一个是赞叹器雄伟之风,一个是惋惜其心性“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