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里面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之后更是十分信任诸葛亮,蜀国的大权掌握在诸葛亮的手里,甚至于白帝城托孤之时对诸葛亮说,若阿斗不成器,他可取而代之。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备跟诸葛亮的真实关系是什么样的,刘备真的信任诸葛亮吗?很有可能刘备和诸葛亮是被演义美化了,实际上,刘备最信任的谋士并不是诸葛亮。
一方面,在夺取汉中的战斗中,刘备最信任的谋士,其实是法斗和庞统,在这场战役之中,诸葛亮并没有参与到多少,在刘备封王之时,对于法正的奖赏,明显要比诸葛亮丰厚很多。刘备伐吴之时惨败,被火烧连营,诸葛亮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备对于法斗式言听计从的,对于诸葛亮就不是这样。
另一方面,诸葛亮和刘备的政见就是不合的,刘备只想割据一方,在乱世之中做一个诸侯足矣,而诸葛亮却主张连吴抗曹,问鼎天下,因此,刘备对于诸葛亮的一些意见和想法必然不会重视,加上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在吴国身居要职,根据刘备多疑的心理,对诸葛亮必然不会十分信任。
至于被人们流传为千古佳话的白帝城托孤,还有可能是刘备无可奈何而为之,刘禅身边的辅政大臣并不只有诸葛亮一个,还有一个李严,很有可能就是刘备为了防备诸葛亮。
我觉得刘备跟诸葛亮的关系应该非常好,刘备是真的信任诸葛亮。
首先,刘备应该知道自己的能力。如果以他自己的个人能力,绝对不可能跟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他之所以能够跟曹操、孙权平起平坐,诸葛亮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在刘备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关张三人过的可以说有点狼狈。但是,在遇到诸葛亮之后,刘备的阵营一扫之前的萎靡不振,四处奔波的动荡,开始有了进攻的方向和策略。也开始不畏惧他人,主动出击。这些改变,我觉得都是诸葛亮带来的。当然可以进行这些改变的前提是刘备要信任诸葛亮,采取诸葛亮给他的计策。
可以发现,其实诸葛亮的有些计策是比较冒险的,但最终这些计策都得以实施了。充分说明了刘备是信任诸葛亮的,否则不会去冒险。
刘备在临死之前将阿斗托付给诸葛亮,也充分说明了刘备对于诸葛亮的信任。要知道,以诸葛亮的能力和势力,在刘备去世之后,他完全可以自己称帝。然而,诸葛亮没有这样做。我们不知道诸葛亮是否有这样的想法,我们现在看到的结果就是诸葛亮尽心尽力的辅佐阿斗。虽然结果不太好,但诸葛亮尽到了他对刘备的承诺。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刘备信任诸葛亮,诸葛亮同时也给予刘备信任。这可能也是诸葛亮在隆中对后选择刘备的原因,刘备当时的实力不是最强的,但它是最合适诸葛亮的。
史料显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亲密无间。
第一,从三顾茅庐后到白帝城托孤前,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关系并非像《三国演义》中写的那样亲密无间,诸葛亮在蜀国的地位也并非是第一人。因为在夺取西川的战争中,刘备只是让诸葛亮守住荆州,以庞统、法正作为主要谋士,辅佐自己西取巴蜀,后来才调诸葛亮率兵入川。
第二,在夺取汉中的战争中,法正为谋士,诸葛亮却只是留在后方做点儿后勤工作而已,在此战役中,诸葛亮并没有起到多大的参谋作用。刘备进位汉中王时,法正的排名也在诸葛亮之前。
第三,众所周知,刘备对二弟关羽是非常信任的,而且把镇守荆州的重任交给了他,但是最终却导致了惨败的局面。如果刘备当时把关羽调入川中,而把诸葛亮和赵云留在荆州的话,那可能又会是另一种结局了。
第四,当关羽失掉荆州后,刘备举兵伐吴,也没有把诸葛亮带在身边,而且刘备并没有理会诸葛亮的意见。蜀军被火烧连营、一败涂地之后,诸葛亮感叹地说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从话语中足以见得刘备对法正才算称得上是言听计从,而诸葛亮则还是略逊一筹。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一些学者们认为是由两点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因为刘备和诸葛亮在战略思想上经常会有分歧。诸葛亮始终坚持自己在《隆中对》中的基本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两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东结孙吴,北伐曹操,这样才能兴复汉室。而且其中维护孙刘的联盟,才是最关键的地方。但刘备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机会主义者,他缺乏一定的战略思想,只想割据一方,能够称王称帝足矣,对诸葛亮的联吴想法不太重视,以致发生了夷陵之战。第二点便是刘备对诸葛亮不是很信任,诸葛亮的亲哥哥诸葛瑾在吴国身居要职,并且作为吴国的使臣来讨过荆州。面对这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刘备在任用人才时,也不会忽视掉的吧?
刘备最信任的人有关羽张飞,法正,至于关羽张飞他们关系就不用说了,桃园三结义大家都知道。那么刘备跟诸葛亮关系无非就是同事关系,一个出谋献策一个采纳。刘备把诸葛亮当做客人一样看待。刘备是主人不可能信任客人,何况家里还有关羽张飞,法正,后来刘备托孤诸葛亮还处处提防诸葛亮。
我觉得是信任的,要不然在死之前不可能把蜀汉和刘禅交付给诸葛亮。真的是十分的信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