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末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2006年度全球最有权力的31名风云人物。其中,除了苹果公司行政总裁乔布斯、“股神”巴菲特、比尔·盖茨夫妇、美联储主席贝南克等权力人物外,还有一位声名显赫的“大腕”,他就是Google行政总裁埃里克·施密特。
不过,虽然基于“地球人都知道”的工作成就,使埃里克·施密特早已声名远扬,但其本人却甚为低调,只剩与工作相关的信息。心境如此平和,实属难能可贵。
技术专家转行经营
埃里克·施密特为搞技术出身,曾任职于美国齐格洛公司和贝尔实验室(前者是著名的Z80系列CPU的设计公司),并在施乐PARC的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担任过研究工作。1983年,施密特加盟SUN后开始飞黄腾达,相继担任SUN首席技术官和CEO,逐步走上经营之路。虽然施密特是重要的编译器写作工具lex的合作者,但真正让他名扬天下的,Google。这位只拿1美元年薪的CEO,从年薪数百万美元的“金领”中脱颖而出,跨入富豪行列。2004年,他的身价达到15亿美元;2005年,又通过出售手中股票一次“落袋”9000万美元。在当年的福布斯排行榜上,施密特位列129位,身价达48亿美元,令人咋舌。
埋头挣钱保持低调
2001年,当施密特被Google的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选中担任CEO时,人们认为他将是个可怜的“道具”。因为彼时,佩奇和布林并不愿放弃对公司的完全控制。
但如今,最不友好的评价也不得不承认施密特是个“幸运儿”。因为他不但坐稳Google“三巨头”的位置,还挣到数十亿美元身家;不但自己赚钱,还让Google的股价长期居高攀不下。更何况他在Google的表现,表明他绝非一个傀儡。
埃里克·施密特
埋头挣钱,并保持低调,这是施密特的生存之道。刚上任GoogleCEO时他曾表示“Google从成立以来做得相当出色,公司成长极其迅速,已拥有各种搜索服务的最大市场份额。我不认为Google会有任何明显的战略改变。”
事实上,施密特经营Google最成功的莫过于网络广告模式。他力求保持独特的朴素风格,Google的页面上没有广告横幅、Flash动画,但其收入的三分之二来自网络广告。而在管理上保持低调的同时,施密特并不愿滥竽充数。“我花了6个月才理解Google是怎么运转的,现在我能描绘出来了。我想佩奇和布林将要改变管理方式了。”对待合作伙伴,施密特也尽量显得低调。“我不希望合作伙伴认为我们在跟他们竞争。”然而在他执政期间,Google的“手”越伸越长,似乎在进入每个领域。
审时度势“福将”本色
施密特是一个对收获感到惊奇,有感恩之心,也不失自信。
“许多聪明又勤奋、照规则做事的人,并不能拥有我财富的零头。”1999年,时任Novell首席执行官的他曾对《福布斯》杂志如是感慨,因为他认识到“自己并非因为出色而拥有这些财富,运气起了很大作用。”所以,施密特承认自己是一员“福将”。
的确,现在没人质疑Google已成为新时代的硅谷神话。造就这一神话的,包括Google创始人谢尔盖·布林、拉里·佩奇,以及现任董事长兼CEO埃里克·施密特。如果说没有创始人,就没有Google的搜索技术与独特的创新精神,那么,没有埃里克·施密特,就没有Google今日令人咋舌的赚钱能力,以及重塑互联网格局的实力。
施密特让Google从一个单纯的搜索引擎,转变为向企业提供各种搜索服务的供应商和互联网最大的广告平台之一。他挖掘出Google的巨大商业潜能,使之拥有400美元的天价股价、10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和越伸越远的业务触角,俨然开始威胁雅虎、微软,甚至eBay和一些电信运营商。尽管如此,施密特还是表示,Google从同行身上吸取了两个教训:不要急于上市;集中精力于搜索业务。“Google所有的延伸业务开展,都是以搜索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