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因素决定了手机拍照的效果?

2025-05-17 15:55:3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对于任何一款拍照设备而言,感光元件、镜头和图像处理引擎都是决定成像质量的关键因素。但与数码相机相比,拍照毕竟只是手机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功能,因此设计上还要受到成本、功耗、体积、操作系统等其他因素的制约,因此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


『关于感光元件』  感光元件的主要规格包括结构、尺寸和像素,而衡量标准则有分辨率、动态范围、色深和高感控噪性能。在感光元件结构相似、尺寸相同的前提下,分辨率通常与其他指标相互制约、此消彼长的。  

目前,主流手机大多采用1/3.2-1/3英寸的CMOS感光元件。其中,800万像素级产品全部采用了背照式结构,而1300万像素级产品则部分采用了堆栈式结构。从技术上,堆栈式是背照式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是要更先进一些。但从实际情况看,堆栈式对于画质的改善幅度非常有限,远没有引入背照式时所带来的增幅明显——会出现这种情况,单像素尺寸是一个重要因素。举个例子:一亩地原来种500个西瓜,现在改种1000个西瓜;由于每个西瓜拥有的生长空间变小,所以单个西瓜的重量就有可能下降。  

无论是背照式还是堆栈式,都是通过结构改进推后负增长的拐点。所以,关键还是要看感光元件的尺寸、像素是否平衡。从目前的情况看,800万像素仍旧是主流手机相对稳妥的选择。


『关于镜头』  镜头的主要规格包括焦距和光圈,而衡量标准则有分辨率(中心/边缘)、畸变、四角失光和抗眩光等。镜头物理焦距与感光元件尺寸共同决定了一款手机的等效焦距,也就是拍照时的视角(不使用数码变焦的情况)。除Galaxy S4 Zoom等少数产品外,市售绝大部分手机都采用的是定焦镜头。从实际拍摄的情况看,等效焦距在28mm左右(约75度)是比较合适的。  

光圈决定了拍照时的通光量,直接影响弱光环境下,保证稳定拍摄所需要的感光度。例如:光圈从F2.8增大一挡变成F2.0,相同快门速度下的感光度就能降低一级(比如从ISO 800到ISO 400)。受体积、成本所限,手机上的摄像头都是固定光圈的,最多通过内置ND镜来改变F值。正因如此,大光圈镜头通常会降低边缘分辨率并加重四角失光情况——当然,对手机拍照来说,这并不是我们特别在意的事情。  

除了微距拍摄外,手机等小型拍照设备很难实现真正的浅景深效果,所以“大光圈能带来背景虚化”基本等同于虚假宣传。同时,镜片数量也不能作为衡量镜头素质的标准(这里牵扯到结构、材质、工艺等诸多因素),所以“增加镜片能提高成像质量”的宣传也是没有理论根据的。


『关于图像处理引擎』  和感光元件、镜头相比,图像处理器因为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因此常常被大家所忽视。但它不只关系到图像细节与控噪能力,同时还直接影响测光/白平衡的准确程度以及拍照时的响应速度。  

图像处理引擎(ISP)有硬解码(实体芯片)和软解码(借助主处理器运算)两种解决方案。而在硬解码中,实体芯片在处理性能、功耗和体积方面也有很大差别。在目前感光元件、镜头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图像处理引擎已经成为各大厂商新的比拼点。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像处理器和操作系统之间还有一个叫BSP的中间层,这有点类似于PC机上的驱动程序。所以,图像处理引擎的性能也是受到操作系统大框架制约的。


  除了上述三点外,我们所使用的拍照APP也会给最终照片带来一些影响。这就是ET想通过这篇博文所表达的:对于一款手机来说,决定其画质的因素是多而复杂的。这不是简单的数学运算,可以通过硬件规格和技术指标推导出最终结果。无论供应商有多知名、规格指标有多抢眼、技术名词有多华丽,最后只有实际效果好才能决定是一款好产品。


详情:http://news.mydrivers.com/1/480/480894.htm

回答2:

像素,焦距是主要的!如果手机屏幕效果好,分辨率高,发色素高,在手机里显示的照片也能有不错的显示效果!

回答3:

相机的像素,还有感光元件的大小,以及工程师对拍照颜色的调校,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构图,这个要自己学会,哪怕有了再好的相机,不会构图也跟业余的没区别。

回答4:

像素吧,其实1300万像素拍人是足够的,在拍摄人物方面更重要的是光照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