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吊脚楼是怎样建成的?

2025-05-16 23:32:3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吊脚楼是很多居住在中国西南山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苗族、瑶族、壮族、侗族、土家族等很多西南少数民族都擅长修建这种民居。古代汉族也曾修建大量的木制建筑作为民居,但到了近代农村几乎都改成了砖土房,因为砖土房更适合平原地区。但吊脚楼时至今日却仍然在西南山区被广泛地修建,主要在于其实用性。在广西、贵州旅行途中几乎随处可见这些吊脚楼,以下照片摄于不同地方,几乎包括了修建吊脚楼的全过程。 首先,要建一座结实的吊脚楼就需要大量木材,这在西南山区不是一件难事。几乎家家户户门后都有一些适合作为横梁立柱的圆木。相比于砖瓦,显然就地取材更为方便。 其次,修建吊脚楼前要先清理出来一片地基。山区相对于平原更加湿冷,蚊虫更多,因此房屋悬空而立可以提供更舒适条件。选择地基很重要,因为如果地基不稳会影响吊脚楼的稳定性。 地基清理好之后就将圆木“拼接”起来吊脚楼的基本骨架。 说是“拼接”,是因为绝大多数吊脚楼都是不用一颗钉子的,完全靠积木似的空隙插入拼接而成,很神奇。 之后再在骨架上铺设好地板、屋顶和墙壁之后就大功告成了。 建成的吊脚楼一般分为两层 一层一般饲养牲畜,没有人居住,比较潮湿。 二楼是家人居住的地方。这是龙脊的一个瑶族吊脚楼二楼。 稍大的吊脚楼还有阁楼,相对干燥,用于储存粮食。 由于吊脚楼几乎全部是木质建筑,而很多吊脚楼又聚居而建,因此防火显得十分重要。

回答2:

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重庆、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建造步奏:
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鄂西的吊脚楼大多用泥瓦铺盖。吊脚楼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第一步要备齐木料,土家人称“伐青山”,一般选椿树或紫树,椿、紫因谐音“春”、“子”而吉祥,意为春常大,子孙旺;
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
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
第四步是“立屋竖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
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

参考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7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