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八年,这个历史上最热的夏天,最高温度可达45摄氏度,热到热死人的程度,那句形容天气炎热的话“打个鸡蛋到大街上都能熟”再不是夸夸其谈,是真的会实现。至于热死人这种荒唐的谬论也是有实凭实据可考究的。
《青城县志》里称:“大旱千里,屋内用具皆热烫,风炙草木向西南辄多死,六月间,从天津南武定府逃走之人众多,而道路上多是被热死之人”。
此处便是说的乾隆八年的六月时期,因为天气太过燥热,水分都被蒸干殆尽,没有水喝,大家渴都渴死了。
家里面的家具用具,锅碗瓢盆都滚烫异常。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百姓们都选择逃离此处,逃到一个凉快的避暑胜地。可是还没逃多远就被热死了,路上都是晒焦的尸体。
《浮山县志》里面有记载:“夏五月大炎热,路道行人多有暴毙尸野者,而京师更甚,于京城通商者皆有热死者众多”,热死了许多去往京城经商的人。
那时的人们没有风扇、没有空调, 很大程度上屋子里面比外面大街上还要闷热,也许就像蒸笼,会活活地将人蒸熟。当时有法国来的传教士,也把这种情况记载下来。既然无法从外部降温那么就只能通过喝水来缓解燥热。可是一些奸商就瞄准这个商机,哄抬水价,竟然比油还要贵上许多,真是物以稀为贵啊!那么没钱的穷人就只能活活地被渴死。
那一次的夏天,很多人都因为天气太热而受不了,就连皇室也是一样的,而对于古代来说,当时没有测量温度的仪器。对于当时气温达到44.4℃这一说法,也就是根据《北京志气象志》中的记载来说的。
其中在1743年,也就是乾隆八年,法国的传教士宋君荣曾在北京建立了一个测候所。当时的外国相比国内来说要先进很多,而这位传教士用了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来测量北京的温度。
当时的“热灾”波及了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这几个地方,各个均有被热死的人。据当时官方统计,7月14日至25日,仅北京近郊和城内热死的人数就达到了11400人!可见当时的高温天气已经是一场天灾。乾隆八年的时候,工业并不发达,环境污染也不像现代这么严重,但却发生了超高气温的极端天气,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导致这种极端天气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地球内部运动产生的,另一种是星系的周期性运动。
对于这种高温灾害,皇帝肯定是有方法来避暑的,比如避暑山庄,或者是龙皮,龙皮是个好东西,披在身上简直就是冰火两重天。而普通人家呢,都没有那么高贵的东西,只能用最普通的来解暑,比如凉水澡,或者抱着一些凉的东西,更多的是干巴巴的望着太阳,求着太阳不要把自己热死。
乾隆八年,号称“历史上最热夏天”,那一年究竟热到了什么程度?
因为那个时候夏天非常热,而且很多人都没有避暑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