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对学生惩戒的尺度

2025-05-18 10:12:3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想让“惩戒”教育发挥良性作用,应细化惩戒内容。在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第十六条中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是“惩戒”一词的出现在全国尚属首次。《办法》中虽然给了教师“惩戒”学生的权利,但是没有细化惩戒内容,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极端,教师不敢做或做过了头。所以应继续细化惩戒内容,经过专家论证、实践检验等,让“惩戒”教育把握好尺度,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一种科学方法,真正发挥“惩戒”教育的作用。
想让“惩戒”教育发挥良性作用,应加强引导监督。教师“惩戒”学生似乎是很正常现象,但是却因为方式过激或者家长不理解等,导致教师“惩戒”学生变成了教育的“禁区”。因此造成了教师为了自我保护,不敢对学生进行“惩戒”教育。所以,国家政策和新闻媒体要发挥指导和引导作用,让合适的“惩戒”教育回归到教育的轨道上。同时,相关部门还应加大对“惩戒”教育的监督,严把“惩戒”教育尺度,避免“惩戒”教育变成了单纯的“惩戒”。
惩戒本身并没有错,人们所反对的只是惩罚过度。我们要把握好“惩戒”教育尺度,让“惩戒”教育体现现代法治精神,让学生感受到“惩戒”教育中蕴涵的平等、尊重和爱。

回答2:

教师的惩戒都去哪了?
当下,学生犯了错,教师不去批评,校方也几乎是抱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不要把事情搞大;校闹事件也多半是以老师的最终妥协而告终,对学生家长沟能多半是无果,我们的惩戒权都去哪了?
教师之所以不敢行使惩戒,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校闹后,老师变“聪明了”;
2、受大环境影响,老师多半不愿意去蹚浑水,好好的上好自己的课便万事大吉;
3、学生的心理出了问题。现在的孩子娇生惯养,在父母的殷殷期盼下,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呈现出了心理脆弱、情绪焦躁等不良现象。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还怎么敢再进行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