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的发生往往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如滑坡、水灾、海啸等,形成地震灾害链。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约7万人死亡,震惊全世界。汶川地震引发了多种地质灾害,包括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等[14]。殷跃平对汶川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及隐患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地震触发了15000多处滑坡、崩塌、泥石流,估计直接造成2万人死亡;地震发生后,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0000余处,以崩塌体增加最为显著,威胁近百万人的生命安全[15]。在降雨、工程活动等外界干扰下,这些灾害又可能衍生其他灾害,如崩塌滑坡产生的松散岩土可能导致泥石流灾害,失稳的破碎山体和崩滑堆积体可能再次崩滑等。因此,地震,特别是大地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不单单局限于地震发生瞬间所造成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其影响可能长达数年或更长时间。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马宏生等从与中国大陆构造动力过程密切的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帕米尔-贝加尔构造带和阿尔卑斯构造带所围成的“大三角地区”)8级地震活动时间进程、中国大陆7.0级以上地震活动特征、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状态演化等方面,研究了汶川地震后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状态。他们的研究认为,1998~2007年可能是继1988~1997年活跃期之后的一个新的平静期,而以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为标志,受大三角地区8级左右巨大地震活跃控制,中国大陆可能将进入“一组新的幕式活动不清晰的、类似于1900~1955年的强震活跃时段”[16]。
高庆华等根据1997年计算的中国未来20年地震预测灾变综合指数将中国大陆分为微度灾变区、轻度灾变区、中度灾变区、重度灾变区和特重度灾变区(图5-2)。各区分布如下[17]:
图5-2 中国未来20年地震灾变预测图
(1)轻度和微度灾变区(灾变指数<0.001),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东部的广大地区;鄂尔多斯、河北、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陕西中部、河南、川东、湖北西部,安徽、浙江和云南东南、贵州、湖南、江西、广西北部、福建北部;准噶尔盆地-阿尔泰山、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甘肃北山-内蒙古西部、青藏高原内部区和云南、川西的局部地区。
(2)中度灾变区(灾变指数0.001~0.002),主要分布在宁夏、内蒙古东部、甘肃东部部分区域,陕西部分,山西中部、河北、山东、河南、辽宁的部分地区、四川中部,湖南北部,江苏局部地区,福建、广东沿海,广西南部,海南北部地区;新疆伊犁周缘及南北天山的大部地区,巴里坤地区,西昆仑、帕米尔-西南天山-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分地区,河西走廊、阿尔金、柴达木南东昆仑区、阿拉善地区,青藏高原内部区,川西、云南大部地区。
(3)重度灾变区(灾变指数0.002~0.005),主要分布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陕西西部、山西中部局部区域、内蒙古中部,北京西北地区、福建南部的漳州、厦门等地、海南北部的局部地区;中天山、北天山及乌鲁木齐南地区、帕米尔-喀什-西南天山地区,河西走廊的玉门市-嘉峪关-酒泉-张掖地区,若羌-且末的阿尔金地区、甘肃南东部、川北、川西、青海南部、云南南部的局部地区,喜马拉雅带。
(4)特重度灾变区(灾变指数>0.005),中国东部仅局部地区为特重度灾变区。主要的特重度灾变区分布在西部,包括新疆乌恰及喀什西部地区、申扎和墨脱地区及青海东部和甘川交界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