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英中H2O和CO2相对光密度(DH20和DC02)与金矿化强度的关系引起金矿工作者莫大兴趣,但将
和
作为矿物学填图单位来宏观把握这种关系,本项研究尚属初试,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一、
的演化与空间变化
1.不同阶段
特征
对金青顶矿区六个阶段近同一标高石英的
进行了测定,结果如表4-8,从中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表4-8 乳山金矿不同阶段石英中CO2、H2O的相对光密度
A.从I-2→I-4阶段,
逐渐升高,至Ⅱ-1阶段
急剧下降,开始第二轮由低到高的演化,说明早、晚两个成矿期的存在。
B.从I-2→I-4阶段,
循低→高→低的路径演化,从Ⅱ-1→Ⅱ-3阶段重复该变化,再次证明两个成矿期的存在。
C.H2O和CO2光密度值是石英中H2O和CO2含量的综合反映。
在不同阶段的变化说明两个成矿期石英中H2O逐渐增加,温度逐渐下降,这与包体测温结果是一致的。
D.各阶段
均大于5,略高于玲珑金矿石英的
(平均4.56,刘星,1988)刘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论文,1988。
,远高于新家—山门金银矿化区(刘劲鸿,1987)和祁雨沟金矿(邵克忠,李胜荣,1988)石英的
(均值分别为0.76和1.69),说明金青顶金矿形成温度偏低(均一温度:玲珑>320—240℃、新家—山门350—150℃、祁雨沟345—196℃),同样预示深部远景良好。
E.
和
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相反,与金的矿化强度相关良好。富矿阶段
>1,
;贫矿阶段
,
。
2.
的矿物学填图
矿床找矿矿物学填图比例尺取决于工程控制程度、矿体地质变化系数和经济承受力诸因素。金青顶金矿区Ⅱ号矿体变化系数较小,有可能用较少工程加以控制,本文用坑道和岩心取样,对 I-3阶段 16件石英样品测定
、
、
,结果见表4-9,相应图件见图4-7、4-8、4-9。
根据上述图表,可总结如下规律:
A.同一阶段不同空间的石英其
和
变化明显,
极 差 为 5.66,
为1.22,极差>均值。
表4-9金青顶矿区石英中H2O、CO2相对光密度
B.尽管极差较大,但
均值仍高于新家—山门金银矿化区和祁雨沟金矿石英的
均值(分别为 0.28和0.45,据刘劲鸿,1987,邵克忠、李胜荣1988资料计算),略低于玲珑西山脉石英
均值(0.82,据刘星1988资料计算)。这是金矿化良好的标志。
C.在上述
高异常背景下,石英
与贫富矿化出现反相关趋势,相关方程
0.9083—0.0125Au,R=—0.5362。在图4-8中,三个
低值区与三个富矿段吻合程度很高,
是Au矿化最强的标志值。因此,在高异常中寻找低异常是在贫矿区中找富矿的途径之一。
D.
的空间变化与深度关系不大,而主要受断面拐折部位制约,从而与矿化强度有关,在图4-7上,
的高值区大体与三个富矿段吻合,也可作为贫中找富的标型之一。
E.由于
和
都与Au矿化有一定相关性,故
也有此趋势(图4-9),它与Au品位的相关方程为
,R=—0.4649。
是寻找富矿的标志值。
F.
的等值线和部分
的等值线向图面右下方倾斜,而
、
的低值区向左下方倾斜,前者顺应矿体的总产状,后者与富矿段产状和断面拐折密切相关。因此,在注意NNE侧伏方向找矿的同时,应注意呈SSW侧伏的贫富矿段相间出现的规律,并应适当加强富矿段头尾两个方向的探查,以免漏矿。
图4-7金青顶矿区石英中C02相对光密度等值线垂直纵投影图
图 4-8金青顶矿区石英中H20相对光密度等值线垂直纵投影图
胶东乳山金矿田成因矿物学
二、问题探讨
CO2在热液成矿中的重要作用早已得到地质界的共识。CO2光密度的本质是矿物流体包裹体中CO2的逸度,亦即热液中CO:的浓度。金矿研究者们从他们所掌握的实际资料中,认识到
与金矿化强度存在密切关系,甚至有人把二者等量齐观,尽管后者不失偏颇,但确实说明
的金矿找矿意义重大。
但是,在整体
高异常的背景下,金青顶矿区石英的
与Au品位出现明显的负相关,原因何在?
成矿溶液是在高温高压下涌入成矿空间的。在高压下CO:溶解在热液中,是矿质迁移的重要载体,也是
高背景的本源。当溶液进入张性空间,初期温度变化较缓慢故仍保持较高CO2,而压力骤然下降,大大减小了CO:的溶解度,使之成气相大量集中,继而沸腾逃逸,形成
2高异常中的低异常区。载体不载,金便大量沉淀下来,形成富矿,因而有富矿段与
相对低异常的吻合。陈光远(1990、1991讲课)和R.W.Hodder(1990学术讲座)十分重视CO2沸腾逃逸导致金析出沉淀的金矿形成机制,作者认为,正是这种机制可以完满解释
高异常中之低异常与富金矿段叠合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