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藏高原新生代盆地类型及特征
青藏高原新生代盆地具如下特征:
1)缝合带及附近新生代盆地近东西向展布,多为压陷盆地,显示不同地块拼合及发生陆内俯冲造山。
2)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以南的第四纪盆地近南北向,为裂陷盆地,显示新生代青藏高原强烈的南北向挤压,在南部隆升的同时发生东西向拉伸。
3)青藏高原中部(羌塘地区)第四纪盆地为北西-南东和北东-南西向,多具走滑拉分性质,而第四纪以前的新生代盆地为东西向,表明新生代以来,特别是第四纪以来青藏高原在南北向强烈挤压下,高原中部急剧隆升的同时,发生北西-南东和北东-南西走滑,形成拉分盆地。
4)大断裂带附近的新生代压性盆地多平行断裂带展布,以东西向为主,显示其成因受控于断裂带;裂陷盆地多为南北向;走滑拉分盆地,多为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向展布。
5)继承性:新生代裂陷盆地受先存北东、北西及东西向断裂控制;东西向压陷盆地受先存东西向压性断裂控制。
6)性质转化:某些压陷盆地是在早期沉积盆地或(张性)断陷盆地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盆地内的生长断层转化为楔冲构造。
7)新生代盆地多以磨拉石堆积为主,显示高原新生代强烈隆升。磨拉石南部厚、北部薄,显示隆升强度南部较北部强烈。
2.青藏高原新生代活动断裂
高原新生代活动断裂特别发育,有三种基本组合型式。一为挤压性活动构造带,二为张性活动断裂带,三为走滑性活动带。沿走滑断裂带常有新生代走滑拉分盆地、断陷盆地,沿盆地边缘常为南北向正断层、裂谷、断陷等,南北向的张性活动断裂比较发育。
按方向划分,高原发育4组不同方向的活动断裂,即近东西向活动断裂、近南北向活动断裂、北东—北东东向活动断裂与北西—北西西向活动断裂,活动断裂对地震、地热与温泉分布有显著控制作用(吴珍汉等,2001)。
高原北部有两条主要的挤压活动断裂带。
1)西金乌兰-金沙江断裂带:新生代早期中段西金乌兰、楚玛尔河一带发育了一系列大小不一、与断裂展布方向一致的早第三纪北西西—近东西向的张裂断陷盆地;东段金沙江带发生强烈右旋走滑活动,形成新生代拉分盆地。
2)昆南断裂带:是昆仑古生代造山带南部边界,地表上东起玛沁以东,向西经托索湖、东西大滩南北侧、鲸鱼湖,到木孜塔格峰北侧,东西延伸1200 km。据格尔木-当雄布格重力异常图剖面,该断裂带为变化剧烈的重力梯度带,莫霍面向南降低约8~13 km(卢德源,1987),具深部构造特征,在地表浅层断面倾向北,其深部很可能向南倾。
昆南断裂带现今仍在活动,1963年4月14日东经96°44′,北纬35.5°发生7级地震,反映左旋走滑位移;2001年8月11日木孜塔格东发生8.1级地震,将昆仑山口碑石错断,正在修建的青藏铁路路基错断达1m多,同样反映左旋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