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赵襄子防卫森严,豫让为了给智伯报仇,三次刺杀赵襄子都遭到失败,豫让临死前刺赵襄子衣服三次,也算是自我安慰的精神胜利法,给九泉下的智伯一个交代:虽然没有刺杀到人,刺杀他的衣服也算是报了一点仇。
豫让是春秋时期晋国人,是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也是四大刺客中刺杀行为最漫长最艰辛却也是最失败的的一位,春秋时期晋国是最强大的一个诸侯国,晋国有四家卿大夫把持,分别为智襄子、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其中智襄子智瑶实力最强大,为四卿之首,所以被尊称为智伯。
公元前455年,智伯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土地,只有赵襄子不答应,所以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在赵襄子的策反下,韩魏倒戈,联合赵襄子反攻智伯,智伯失败后被灭族,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春秋和战国分界的标志事件,智伯被杀后,赵襄子将他的人头涂上漆,做成酒爵来饮酒。
豫让是智伯门客,为了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发誓要杀死赵襄子为智伯报仇,他先是冒充罪犯,混入赵襄子府中,怀揣匕首,藏在赵襄子的厕所里,赵襄子上厕所感觉不对劲,让人搜查,豫让被捉到,赵襄子感念他是个知恩图报的义士,就把他给放了。
豫让于是把全身涂上油漆,油漆的毒性让他皮肤全都是癞疮,又吞下木炭,让声音变哑,由于严重毁容,在街上讨饭吃连他妻子都认不出他,他的一个朋友认出了他,劝他说:何不假装投靠智伯,再伺机报仇,何必这么虐待自己?豫让回答说:“我投靠他,再把他杀掉,那就是怀有二心的臣子,我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让那些怀有二心的臣子羞愧的!”
豫让听说赵襄子外出,就事先藏到中途的一座桥下,结果赵襄子到达桥边时,马突然警觉起来,赵襄子派人搜查,豫让再次被抓,知道这次必死无疑,自己不可能给智伯报仇了了,豫让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给自己,让自己连刺三下,了却了自己报仇的心思,然后挥刃自杀了。
春秋战国乱世之中,出现了很多义士,豫让虽然刺杀赵襄子失败,但是他的忠义行为却受到了后世的称赞,后世把他和专诸、聂政、荆轲一起称为春秋四大刺客,当然也有人用要离代替豫让,和其他三位并称四大刺客,或者把五个人合称春秋战国五大刺客。
赤桥伏击
晋哀公四年(前453年),智伯被韩、赵、魏三家攻灭,赵襄子把智伯的头盖骨涂漆后做成了酒杯。豫让万分悲愤,立誓要为智伯报仇,刺杀赵襄子。他先是改换姓名,混入罪犯之中,怀揣匕首到赵襄子宫中做杂活,因行迹暴露而被逮捕。审问时他直言:“欲为智伯报仇。”赵襄子觉得他忠勇可嘉,将他释放。豫让获释后仍不甘心,他将漆涂在身上,使皮肤肿烂,剃掉胡子眉毛,同时吞吃炭块,使嗓子变哑,使人认不出他的本来面目。
豫让摸准了赵襄子要出来的时间和路线。在赵襄子要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于一座桥(即豫让桥,据传有两处,其一在河北邢台市邢台县内;其二在晋祠北一里处.因邻赤桥村,村以桥得名,豫让桥又被称为赤桥)下。赵襄子过桥的时候,马突然受惊,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让。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赵襄子责问豫让:“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意思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很受感动,但又觉得不能再把豫让放掉,就下令让兵士把他围住。[5]

豫让自刎(国画)
死为知己
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
因为前面他刺杀几次都没有成功,后来被抓了,豫让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自有为名节而死的义务。前次您宽恕了你,天下没有不称赞您贤明的。今天的事,我本来应该伏罪受诛,但是我希望得您的衣服,砍击它几下,用来表示我替智伯报仇的意愿,那么我即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这不是我所能希望得到的,只是我大胆地说出我内心的话。”当时襄子很赞成他的义气,便让使者拿衣服给豫让。豫让拔出剑来三次跟踪跳跃起来砍它,并说:“我可以报答九泉之下的智伯了。”于是横剑自杀了。豫让死的那一天,赵国的志土听到这个消息,都为他落泪哭泣。
因为战国时期的刺客都是忠义当先,豫让为报主上知遇之恩,决心为主上报仇雪恨。但是他每次行动都以失败告终,在落入赵襄子手里之后,赵襄子感念他的忠义,放过了他两次,在第三次刺杀的时候又失败落入赵襄子手中,赵襄子决定不再放过他。豫让知道自己再也没有机会为主报仇了,于是请求赵襄子以衣代首让他连刺三下以示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