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 - 1207)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辅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嶢、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蘇轼并称「蘇辛」。
辛弃疾善诗文,但以词明世。其《稼轩词》还六百二十馀首,无论数量之富,质量之优,皆冠两宋。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稼轩词向来被人称为「英雄之词」。这些词主要表现了词人以英雄自许,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他时常回忆起少年十突入金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的英雄事迹。如《鹧鸪天》上片道「壮岁旌旗涌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騄,汉箭朝飞金仆姑。」辛词还表现了壮志难酬,报国无路的悲愤心情。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词中通过看吴钩宝剑,拍遍栏杆的典型动作,生动表现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心情。辛弃疾这类「英雄之词」,大都使气岑才而作,情感激昂悲壮,风格沉郁雄放。此外,辛弃疾也有写一些乡村景物和田园情趣的词﹕《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的词也不乏风格婉约,又寓意深曲的作品。如《青玉案.元夕》,上片铺叙元宵夜的欢乐场面,下片转写一位幽居自处,不同凡响的女子﹕「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实际上表现词人「自怜幽独」的情怀。
总之,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大为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
辛弃疾词选
永遇乐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尤记、烽杨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三、筹措恢复
辛弃疾南归后的前20年,辗转于江淮两湖一带任地方官。这期间,南宋政府对金朝基本上处于守势,朝廷上主要由主和派人士当权。辛弃疾权位不高,却不停地为恢复中原呼号筹措。
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督师与金军战,兵败符离。次年,“隆兴和议”订立,张浚罢相。乾道四年(1168年),辛弃疾被任命为建康通判,与留守史正志、驻建康淮西军马钱粮总领叶衡相友善,作词章激励同僚抗金。这段时间内,辛弃疾曾考察符离之败以来的形势,分析宋、金双方长短,写成《美芹十论》进奏朝廷,期望坚定孝宗恢复之志。乾道六年(1170年),宋孝宗在延和殿召见辛弃疾,辛弃疾论南北大势,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上《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陈述淮南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依靠民兵巩固防务的意见,被留京任司农寺主簿。乾道七年 (1171年) 又作《九议》上宰相虞允文,提出九项具体措施,建议虞允文运筹恢复大业。乾道八年(1172年)春,辛弃疾以宣教郎出知滁州。滁州正当江淮要冲,地位重要,但由于连年兵燹天灾,经济萧条,州民贫瘠,多有流亡,加之自然条件较差,所以一般官吏都把到滁州任职视为畏途。辛弃疾到任后“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宋史》卷四百一《辛弃疾传》。)。经济很快得到恢复。淳熙元年(1174年)春,辛弃疾离开滁州,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叶衡入朝为相后,力荐辛弃疾慷慨有大略,孝宗再度召见,辛弃疾上《登对札子》,论朝廷行用会子事,迁仓部郎官。淳熙二年(1175年),茶商赖文政在湖北起事,后转入湖南、江西,官军数为所败。本年六月,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督捕茶商军。闰九月,诱杀赖文政,茶商军平,辛弃疾加秘阁修撰。
此后几年间,辛弃疾职务调动更加频繁,他对此虽有所不满,却仍致力于改革邑政,筹措恢复之心并没有动摇。淳熙三年(1176年)秋冬之交,他被调任京西路转运判官。淳熙四年(1177年),差知江陵府兼荆湖北路安抚使,任上从严治盗,又曾表举知武陵县彭汉老政绩。八月,江陵统制官率逢原纵容部下殴打百姓,辛弃疾上书弹劾,朝廷以帅守与驻军不和为由,调辛弃疾任隆兴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冬日赴任。淳熙五年(1178年)春,在江西安抚使任奏劾知兴国军黄茂材过数收纳苗米,为民解冤;又奏请朝廷申严沿边州县耕牛战马出疆之禁,以便增强边境地区经济、军事实力。任未久,被召为大理少卿回临安,当年夏秋间,出为荆湖北路转运副使。淳熙六年 (1179年) 三月,出为荆湖南路转运副使,任上奏进《论盗贼札子》,指出“民者国之根本,而贪浊之吏迫使为盗”,要求朝廷按治“贪冒无厌”之官吏,申斥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表现出开明的政治主张。孝宗亲自批答。秋,改知潭州兼荆湖南路安抚使。任内修水利,办荒政,赈济饥民;兴县学,拔擢人才;行榷酒法;整编乡社。鉴于地方军队纪律松弛,缺乏战斗力,又经过紧张筹划,“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宋史》卷四百一《辛弃疾传》。) 。不仅对内起了治安作用,而且成为长江沿线一支重要的防御力量。淳熙七年(1180年)冬,加右文殿修撰,再知隆兴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辛弃疾到任时,正遇上大旱缺粮,民心浮动,乃出榜示:“闭籴者配,强籴者斩”,稳
定了局面,并组织人员借支官钱外出籴粮,于是,粮食“连樯而至,其值自减,民赖以济”(《宋史》卷四百一《辛弃疾传》。)。还拨出一宗解救了邻郡信州的饥荒。淳熙八年(1181年)十一月,改除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旋因谏官王蔺劾奏其“奸贪凶暴,帅湖南时虐害田里”(《宋会要辑稿》一○一册《黜降官》第八。),遂落职。
这一时期,辛弃疾写了大量词作,年代可考者八十篇左右。其中《满江红》 (鹏翼垂空)、《满江红》(汉水东流)、《水调歌头》(客子久不到)、《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 等,格调高昂,具有独特的个性。同时,词的题材、风格、手法开始趋于多样,在歌词创作上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