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时间,以2015年为例:
2月4日 立春
2月18日 雨水
3月6日 惊蛰
3月21日 春分
4月5日 清明
4月20日 谷雨
5月6日 立夏
5月21日 小满
6月6日 芒种
6月22日 夏至
7月7日 小暑
7月23日 大暑
8月8日 立秋
8月23日 处暑
9月8日 白露
9月23日 秋分
10月8日 寒露
10月24日 霜降
11月8日 立冬
11月22日 小雪
12月7日 大雪
12月22日 冬至
2016年1月6日 小寒
2016年1月20日 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2月4日 立春;2月18日 雨水;3月6日 惊蛰;3月21日 春分
4月5日 清明;4月20日 谷雨;5月6日 立夏;5月21日 小满
6月6日 芒种;6月22日 夏至;7月7日 小暑;7月23日 大暑
8月8日 立秋;8月23日 处暑;9月8日 白露;9月23日 秋分
10月8日 寒露;10月24日 霜降;11月8日 立冬;11月22日 小雪
12月7日 大雪;12月22日 冬至;2016年1月6日 小寒;2016年1月20日 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
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根据视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反映我国一定地区(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代表)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正确的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对应的时间,以2015年为例:
2月4日 立春
2月18日 雨水
3月6日 惊蛰
3月21日 春分
4月5日 清明
4月20日 谷雨
5月6日 立夏
5月21日 小满
6月6日 芒种
6月22日 夏至
7月7日 小暑
7月23日 大暑
8月8日 立秋
8月23日 处暑
9月8日 白露
9月23日 秋分
10月8日 寒露
10月24日 霜降
11月8日 立冬
11月22日 小雪
12月7日 大雪
12月22日 冬至
2016年1月6日 小寒
2016年1月20日 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