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税如何认定和处理?

2025-05-19 14:29:3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偷税违法。只要是因为纳税人的原因少缴税款,不论主观客观,一律视为偷税。偷税的后果:?1.经济责任:(1)补税滞纳金;(2)罚款:偷税数额不满1万元或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不到10%,税务机关追缴偷税款、并处偷税额5倍以下罚款。2.行政责任:提请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3.刑事责任: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10%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或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2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偷税数额1倍以上5倍以下罚款;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30%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10万元以上,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只有因为税务机关的过失而使纳税人少缴税款才叫漏税。漏税的后果:补缴税款:税务机关3年内可以追征;特殊情况追征期可延长到10年;偷骗税无限期追征,补税时可争取分期但要注意对现金流的冲击。不用缴纳滞纳金、不罚款。综上,只有偷税达到一定数额时才会被判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三十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对多次实施前两款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数额计算。

回答2:

最近西安奔驰漏油事件引发的最大的瓜是收取金融服务费,从这个强硬收取的费用操作模式来看,引起了奔驰4S店偷税漏税的嫌疑,一下子又把4S店这个行业推到风口浪尖。
企盈今天整理了十种容易被判断为“偷税漏税”的行为,给各位会计小伙伴梳理一下,谨防出错,仅供大家参考哦!
1.以“预收账款”方式销售货物,产品(商品)发出时不按时转记销售收入,长期挂账,造成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
在实际操作中, 正确的做法是企业向购货单位预收的款项,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本科目;销售实现时,按实现的收入,借记本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
涉及增值税销项税额的,还应进行相应的处理。预收账款情况不多的,也可将预收的款项直接记入“应收账款”科目。
2.原材料转让、磨账(企业间在产品购销业务中不通过货币资金流动而是通过协议使得各自的应收、应付账款相互抵消)不记“其它业务收入”,或者直接磨掉“应付账款”,不计提“销项税额”。
3.价外收入不记销售收入,不计提销项税额。
如:托收承付违约金,大部分企业收到违约金后,增加银行存款冲减财务费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详细规定了价外费用的内容。凡是价外费用,无论纳税人的会计制度如何计算,均应并入销售额计算应纳税额。
4.返利销售。
返利销售是厂家为占领市场,对商家经营本厂产品低于市场价格的利益补偿,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商家销售厂家一定数量的产品并按时付完货款,厂家按一定比例返还现金,二是返还实物、产品、或者配件。商家接到这些现金、实物后,现金不入账也不作价外收入,更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形成账外经营。
5.视同销售不记收入。
企业用原材料、产成品等长期投资,产品(商品)送礼或作样品进行展销,不视同销售记收入,不记提销项税额。
6.在建工程领用原材料,不作进项税额转出。
根据会计准则,在建工程领用原材料应按照成本计入在建工程,同时进项税额转出计入在建工程。
7.公司资产、股东资产混同。
实践中,存在着大量股东资产与企业资产混同的现象,例如股东个人账户用作公司收付款、公司账户与股东账户互相交易等。当出现财产混同,公司的财产有可能被隐匿或转移或被股东个人私吞。
8.流动资产损失。
直接记入营业外支出,涉及增值税部分不作进项税额转出。
企业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资产损失,仅需填报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资产损失税前扣除及纳税调整明细表》,不再报送资产损失相关资料,相关资料由企业留存备查。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制中资产评估减值发生的流动资产损失进项税额抵扣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2〕1103号)规定:“……对于企业由于资产评估减值而发生流动资产损失,如果流动资产未丢失或损坏,只是由于市场发生变化,价格降低,价值量减少,则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规定的非正常损失,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处理。”其中非正常损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盗、丢失、霉烂变质的损失。”
9.报销不属于自己单位的费用。
10.盘盈的固定资产不作损益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0〕25号)规定,盘盈的固定资产,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回答3:

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扣缴义务人采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另外,《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偷税抗税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也对偷税问题做出了相关规定,明确了偷税的概念以及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行为主体是纳税人,即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二)行为主体采取了偷税手段。
1.伪造、变造、隐匿和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伪造是指行为人依照真账簿、真凭证的式样制作虚假的账簿和记账凭证,以假充真,俗称“造假账”、“两本账”;变造是指行为人对账簿、记账凭证进行挖补、涂改、拼接,制作假账、假凭证;“隐匿”是指行为人将账簿、记账凭证故意隐藏起来,使税务机关难以查实计税依据;擅自销毁则是在法定的保存期间内,未经税务主管机关批准而擅自将自在使用或尚未过期的账簿、记账凭证销毁处理的行为。
2.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即在账簿上大量填写超出实际支出的数额以冲抵或者减少实际收入的数额,虚增成本,乱摊费用,缩小利润数额;或者将账外经营取得的应税收入不通过销售账户,直接转为利润或者专项基金,或挂在往来账户不结转等。
3.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是指应依法办理纳税申报的纳税人,不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通知后,仍拒不申报的行为。根据《司法解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已经依法办理税务登记或者扣缴税款登记的;依法不需要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经税务机关依法书面通知其申报的;尚未依法办理税务登记或者扣缴税款登记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经税务机关依法书面通知其申报的。
4.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即纳税人在纳税申报过程中,制造虚假情况,如不如实填写或者提供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其他的纳税资料等,少报、隐瞒应税项目、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等;提供虚假申请,编造减税、免税、抵税、先征后退等虚假资料。
5.缴纳税款后,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所缴纳的税款。
(三)偷税必须有不缴或少缴税款的结果,即造成国家税款流失,行为主体不当得利。
扣缴义务人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他们所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的税款,应依法上缴税务机关。扣缴义务人采取上述偷税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的,实际上是截留了国家税款,对这类行为,应当认定为偷税。《司法解释》还明确,扣缴义务人书面承诺代纳税人支付税款的,应当认定为“已扣、已收税款”。
偷税行为人采取上述手段,不缴或少缴税款的数额即为偷税数额,税务行政处罚即按此进行。涉及刑事处罚的,根据《司法解释》,偷税数额是指在确定的纳税期间,不缴或少缴各种税款的总额。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比,说的是一个纳税年度中的各税种偷税总额与该纳税年度应纳税总额的比例。不按纳税年度确定纳税期的其他纳税人,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比,按照行为人最后一次偷税行为发生之日前一年中各税种偷税总额与该年应纳税总额的比例确定。纳税义务存续期间不足一个纳税年度的,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比,按照各税种偷税总额与实际发生纳税义务期间应当缴纳税款总额的比例确定。
偷税行为跨越若干个纳税年度,只要其中一个纳税年度的偷税数额及百分比达到《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第一款规定的标准,即构成偷税罪。各纳税年度的偷税数额应当累计计算,偷税百分比应当按照最高的百分比确定。
《刑法》明确了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视为犯罪的规定。这是针对那些虽然偷税数额未达到法定起刑数额但是多次偷税,特别是在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后,仍不思改编改继续偷税的恶劣行径规定的。《刑法》规定对多次犯有偷税行为未经处理的,依照累计数额计算,未经处理是指未经税务机关或者司法机关处理。按照累计数额计算,就是按照行为人历次偷税的数额累计相加。多次犯有偷税行为的,不管每次的数额多少,只要累计达到了法定起刑数额标准,就应按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对纳税人偷税的,一经查实,由税务机关追缴其所偷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以不缴少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对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根据《刑法》第二百零一条规定,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10%以上不满30%且偷税数额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税数额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30%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应当注意的是,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比例和实际偷税数额必须都达到《刑法》规定的标准,才构成偷税罪。这是根据偷税罪本身的特点来制定的,因为偷税数额所占应纳税额的比例大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程度,偷税数额多少则反映了客观的社会危害程度。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确定是否构成犯罪以及给予何种处罚较为科学合理。
扣缴义务人偷税的,税务机关要追缴其不缴或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以不缴或少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扣缴义务人不缴或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占应缴税额10%以上并且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零一条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