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的意思是两个瘸子先掐,然后曹魏这个肌肉男会坐等刘瘸子把孙瘸子掐死,然后坐等他慢慢修养几年?
2、为什么不打东吴,隆中对说得很清楚了:“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夷陵之役,刘汉一点便宜没占着,被陆逊战略撤退诱其深入,进入狭长的多山地带,兵力被拉长,展不开而大败,所谓的“刘备都能把东吴打成那样”从何而来?看看地图,简直就是完美的陆上T字阵型,刘备的兵力被堵在峡口围攻。
这个问题涉及到各方面
首先 请LZ从客观来看 不要去偏向蜀以及诸葛亮的个人能力 不然 后面的回答就没有看下去的必要了
三国之中 最强的 就是魏 其次是吴 最弱是蜀 这是绝对的 蜀的鼎盛是在刘备取得汉中 关羽水淹七军的时候 然后 随着夷陵之战兵败 刘备身死 动摇国本 这个时候的蜀 已经弱的不像样 而这种时候 攻打魏 是为了以攻为守 希望通过军事的胜利 来安抚蜀国 并且遏止魏的发展 而攻打魏的话 那么 吴 就是盟友 魏的强势 必须由蜀吴同盟才可以挡住 反过来 攻打吴的话 魏是不会成为盟友的 相反 吴的选择很简单 直接投向魏 然后 两国和力 灭掉蜀
从蜀丢掉荆州的时候 其实 就已经注定了他的结局 魏的强势让他必须于吴联合才可以抗衡 与吴联合的话 就不可能去取荆州 失去荆州 蜀就只能从祁山方向进攻
而魏的选择是什么呢 在钟会入蜀以前 魏一直是主动与吴交战 从来没有主动攻击蜀 魏的打算 一直是蜀道难 不好打 先灭吴 然而 钟会与邓艾首次主动进攻 竟然就直接灭掉了蜀 蜀的军事实力.....
诸葛亮再神 也只是一个人 而且 真实上的诸葛亮到底有多少才能 谁也说不清楚 但是 作为正史的三国志给他的评价 并不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而是政治家
不要去相信三国演义里面那个诸葛亮 跟神仙一样 什么草船借箭 借东风 火烧博望 那些东西 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甚至有的根本就不存在
您好!很乐意为您解答。您所提到的问题也是许多历史名人一直以来都感慨的问题,著名大诗人杜甫就有一句“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感叹。我想,关於这一问题,抛开真实历史不谈(真实历史猇亭之战蜀汉一方只有四万兵马),诸葛亮之所以不先征东吴再讨曹魏,可能是出於以下方面考虑的:
首先,猇亭之战中刘备最初之所以能大败东吴,一是因为哀兵必胜,士气问题;二则是因为曹魏一方采取坐山观虎斗的策略,没有出兵助吴;三则是因为东吴内部吕蒙刚死,军中无帅。也就是说,这个侥幸,不能成为蜀汉就一定能打过东吴的表现。
再者,在蜀汉、魏、吴三国对峙中,北方的曹魏最为强大,也因为名位与纲常问题(曹魏因为弑主篡位,被视为“汉贼”;而蜀汉自称是汉朝的继承),所谓“汉贼不两立”,曹魏一方绝对如何都不可能与蜀汉媾和;而东吴一方一贯采取“蜀强则联蜀伐魏,魏强则联魏攻蜀”的骑墙策略。这样,要想在三国对峙中获得主动权,就不能四面树敌,必须和一方保持联合状态,依靠两方力量(再不济也没有另一方在後面掣肘)去攻打另一方。而因为前述所说魏、蜀之间绝无联合之可能,必然就要采取联吴策略。而如果诸葛亮坚持攻吴,孙权为求自保,必然向魏称臣并求援於魏,然後曹魏便可坐收渔翁之利,合魏、吴两国之力夹击蜀汉,如此则两川危矣。——这一点是无论如何都不容忽视的。
您所说的只是假设蜀汉大举伐吴,而曹魏一方静止观战的情况,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在三国纷争的局面下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到时候不但不能攻下吴地,反而会在魏吴联合攻打下所亡国。诸葛亮作为一名高超的军事指挥家,他是无论如何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的。他采取的东和孙权,北伐曹魏的策略虽然见功较慢(而事实上蜀汉在失去了荆州之後要统一天下已不可能),但无疑是最稳妥和最持久的。
中国历史上基本都是北方统一南方.即使打下东吴也统一不了天下. 历史上夷陵之战前期刘备没有取得三国演义上说那么大的优势.诸葛亮时实力已不如刘备时.北伐不过是攻势防御.而且诸葛亮是善于治军不善统兵.如果他肯听魏延的计策.兵出子午谷还有点希望
吴蜀联盟是两国得以生存的保障,唇亡齿寒,战国时期秦朝得以统一天下,与他连横的外交手段是分不开的,以史为鉴,诸葛亮深知这一点,况且吴国国力并不比蜀国差,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拿下来的,赤壁之战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也许不等蜀国军队到达吴国,魏国就把刘禅给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