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半年攻占齐国72城,为何5年的时间却打不下齐国最后两城?

为何出现这样的情况?
2025-05-14 00:28:4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我觉得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情势所逼。并不是乐毅他本身自己不愿意去攻占齐国最后的城池,而是当时的一些条件限制了他的这种行为,使他不得不选择缓放对于齐国的攻打,而去着手于调整军风,休养生息。

第一就是,当时在军事方面,乐毅因为长时间的南征北战,所以说在快速地攻克了一些城池之后,他最先想的并不是去乘胜追击,而是稳定军心。让他的士兵们恢复一定的精力再去作战,所以说这也是在当时的合理的处置方式。并且在此期间他还拜访了当时的一些名人前辈,使得他在天下的名声大涨,就会让更多的人前来投靠。

而且当时齐国已经被他们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如果他不这样暂缓这件事情的话,依然选择盲目的强攻,换来的一定是齐国人拼命的抵抗 。背水一战的力量是无法抗衡的。当时项羽就是因为背水一战破釜沉舟打败数十倍胜于己方的敌人,由此天下闻名。所以说乐毅也不敢赌博,他也是比较的害怕发生这种情况。

而且其他的原因可能也有一方面的影响,比如说,齐国最后的这两个城池可能地势上面比较的有优势,易守难攻。所以说乐毅不得不选择让他的军队或者国内的百姓能够有时间去恢复,也让自己的军队能够提升一下战斗力。所以才会这么做,这也是乐毅智慧的体现。

回答2: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五国联军在济西大败齐国军队,之后乐毅独率燕军连破齐国72座城池,燕国一举达到鼎盛时期。只是让人奇怪的是,齐国仅剩下莒、即墨在坚守,乐毅却攻打三年不下,这是为什么?主要有四大原因。

1.乐毅伐齐用的是“闪电战”,这个战法虽然能很快地攻下城池,但也有缺陷。一是守城问题,攻下城池后要派兵驻守,还要安抚齐国百姓,这都不是简单的问题;二是后勤问题,攻下城池越多,战线拉得就越长,后勤补给就越吃力,要知道,燕国本来就不是人口众多的国家。

2.乐毅伐齐背后的“博弈关系”,这是战国七雄的时代,战争不仅仅关系到燕国和齐国,与其他五国也有关联。如果燕国吞并齐国,以自身国力不可能全部占据齐国资源,最大的受益者很可能是楚国和赵国,这是秦国不愿看到的事。因此,一定会出兵支持齐国复国,让齐国继续牵制楚国和赵国。在这一点上,燕昭王和乐毅都很清楚。

3.与乐毅的尴尬地位有关,尽管当时乐毅受到燕昭王的信任和重用,可是燕昭王已经老迈,一旦去世的话,拥兵在外的乐毅无疑会受到新燕王的猜忌。因此,乐毅很矛盾,继续打下去,可能会功高震主,况且最后两座城由名将田单驻守,乐毅就在犹豫中度过了数年。数年之后,历史验证了这种猜测。

4.即墨和莒城并不是两座普通的城池,齐国的行政划分比较特殊,有五个大区,就是“五都”,不仅仅是行政大区,还是军事大区。而即墨和莒城便是“五都”中的两个,储备了齐国五分之二的军事和经济力量。
参考文献:《史记》
举报/反馈

回答3:

可能攻占齐国时损耗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呀,这才五年都没攻下齐国最后的两座城呀。

回答4:

主要原因就是齐国最后两座城池,也是很坚守的,当时很多人都在守护着最后的两个城池

回答5:

我认为,第一 齐国虽然大败但是根基还在。第二个就是7国相互制衡谁也不希望燕国打败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