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打造首都经济圈”,这标志着“首都经济圈”已成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我省作为首都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 “无论是从城市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势,还是从缓解北京‘城市病’来看,打造首都经济圈,符合发展规律,是必然选择。”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周文夫说。 周文夫认为,世界城市的发展有两条基本规律:一是世界城市的形成依赖于城市区域发展体系的强大支撑,而不是孤立地发展。东京、伦敦、首尔都是如此,而现在北京城市辐射力所及的京津冀、环渤海区域发展和上述城市相比相对滞后,没有形成一个强力支撑世界城市发展的区域,迫切需要与周边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以此提升区域体系的支撑作用。二是首都经济圈作为优质生产要素富集的特殊载体,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活跃的区域经济中心。从伦敦、巴黎、东京、首尔等城市的发展历程看,没有一个城市是孤零零的,都是在其周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城市圈和产业圈。目前,许多国家的首都经济圈创造的生产总值能够占到整个国家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京津冀三省市,2009年GDP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0.9%,发展潜力巨大。“环渤海地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发挥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动力和引领带动的龙头作用。”周文夫说。目前环渤海区域发展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究其原因,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环渤海区域内各地之间缺乏整合,没有在区域融合基础上形成向心力,没有形成能够带动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区。所以,打造首都经济圈,进一步放大首都的优势和辐射效应,将有利于推动京津冀发展水平的大幅跃升,进而带动环渤海地区的快速崛起。 打造首都经济圈,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前北京地区集中了全国最主要的科研机构和大量著名高等学府,科技人才和知识精英几乎占全国科技人才和知识精英的一半。全国范围的科技知识精英不断地向北京聚集,导致北京市容纳的科技人才和知识精英呈膨胀式发展,迫切需要在一个区域内建立更有效的科学研发、技术成果转换、新产品大规模生产的协作机制及资源调配机制。首都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充分发挥北京科学知识精英的人才优势,放大中关村效应,使之作为深化改革先行区、开放创新引领区、高端要素聚合区、创新创业集聚地、战略产业策源地,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打造首都经济圈,有利于缓解北京的城市病问题。”周文夫说,由于城市功能过度集中,近年来,北京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挤、资源紧张、房价高涨、发展空间受限、改善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借鉴国际经验,分散首都功能势在必行,首都经济圈发展战略实施后,随着高铁、轻轨、高速路网等交通设施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北京中心城区、北京郊县区和河北环首都经济圈14县(市、区)为节点,以高铁、轻轨、高速路网等交通设施为轴线,以点带轴、以轴带面的城市带发展格局将初步形成。届时,北京的远郊区将变成近郊区,北京城市的发展空间将得到有效拓展,北京面临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等问题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