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还行吗?那里的经济怎么样?

2025-05-22 03:21:4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不错..外企挺多的

2006年11月1日进行全市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登记工作。根据调查数据汇总结果及市公安局人口统计年报数据显示,2006年底海口市常住人口1766761人,较2005年增长1.70%。其中秀英区320299人,增长1.30%;龙华区474334人,增长1.12%;琼山区417022人,增长2.06%;美兰区555106人,增长2.15%。

2006年,海口工业经济总体上保持稳步上升态势,各项经济指标均实现了较快增长,经济效益维持在较高水平,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产销衔接保持在良好状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有所下降,工业总体运行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

  截止2006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3户,比上年增加5户;从业人员43541人,比上年增长5.8%。全市工业完成总产值3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工业总量首次突破300亿元,近10年来工业发展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83.7亿元,同比增长18.3%;完成工业增加值74.4亿元,同比增长21.2%。从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完成产值24.3亿元,增长13.3%;股份制工业完成产值196.5亿元,增长20.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完成产值59.6亿元,增长14.1%。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产值110.7亿元,增长8.8%;重工业完成产值172.9亿元,增长25.3%。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完成产值165.8亿元,增长6.5%,占全市比重58.5%;小型企业完成产值117.8元,增长40.1%,占全市比重41.5%。从经济效益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5亿元,同比增长41.5%,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从固定资产投资看,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3亿元,同比下降10.2%,工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回答2:

经济概述
[编辑本段]
2006 突破500亿元 《“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四地一中心,即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的全省新型工业基地、全国热带滨海旅游休闲胜地、全省都市型农业基地、国家海岛生物产业基地、区域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中心;确定三个翻番两个突破的目标,即以2000年为基数,确保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翻一番以上,力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城市化率达到65%以上。

经济发展
[编辑本段]
从2002年的204.59亿元到2006年初步统计的350.06亿元,市生产总值在四年的时间里,增长了一百多亿元。数字的背后,是我市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效益明显提高,旅游业日益兴旺,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工业保持的强劲发展势头,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该市经济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
仅仅四年,该市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独特的产业、区位、环境优势,以调整产业结构为重点,以建设海口药谷为突破口,合理规划工业布局,做大工业总量,提升产业技术含量,打造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
打造支柱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在以汽车工业、生物制药业、食品饮料、化工化纤等为代表的支柱产业的带动下,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不论是工业经济总量、技术发展水平、企业经济效益、对财政贡献率等方面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工业经济正向园区聚集,逐步向规模化、重型化发展。
过去四年,热带瓜菜、水果、畜牧业发展较快,瓜果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明显增加,畜牧业正向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国际化发展,水产品加工业迅猛发展,远洋捕捞逐步向深海拓展。
海口旅游业转型升级也在这时开始起步,高尔夫休闲游等高端旅游得到进一步拓展;房地产业在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实现稳健发展,供销总体基本平衡。家乐福、大润发、国美、新一佳等多个世界品牌和国内知名品牌落户,大大提升了其商业水平。
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群众
2002年,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只有8004元,可到了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据初步统计,达到10712元。在去年,汽车保有量达10万辆,本地人购房首超岛外。
目前,该市城市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基本建立。该市还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列为每年的民生工程,城乡居民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到了人民群众。

城区建设
[编辑本段]
建国后,其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市区面积从建国前的1.5平方公里,扩展到1990年初的30平方公里,相当于20个旧海口市。新建街道30条,扩建改建街道18条,现有街道68条以及一大批的公共建筑。1988~1990年,全市用于城市建设的投资共29082万元。其中公用事业6837万元,市政工程6158万元,园林绿化1782万元,环境卫生2660万元,其他1645万元,各占比重为23.51%、55.56%、6.13%、9.15%和5.65%,新增固定资产97.8万元,新增生产能力工程效益有;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13.3吨/日,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46公里,比1978年前29年的总和还多10公里。道路新建扩建长度21.5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40万平方米,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33.6公里,比1978年前29年的总和多12.6公里,为1978年来的1.6倍,城市永久性桥梁10座,为1978年来的58.82%。
1988~1990年,市委、市政府把市政建设作为重大突破口,大力加强城市建设,总投资11803.38万元。其中道路工程投资5340.33万元,新建扩建桥涵11座,人行天桥5座,下水道投资2297.73万元,新建扩建排水沟23条,总长37.15公里,路灯投资100.57万元,安装路灯900盏。先后新建拓宽龙昆(南、北)路、人民路、海秀路、海府路、和平路、沿江二路、三路和侨中路等人车分流高级道路,总长97公里,面积180万平方米。1990年,市道路总长度为150公里,面积233万平方米。市政设施建设共投资金16810.37万元,比改革开放前的28年(51~78年)投入的资金总和还多15669.06万元,新建扩建道路90条,总长度63.55公里,面积124万平方米;桥涵投资1598.41万元,新建扩建顶目29个;下水道投资2691.56万元,新建扩建项目75个,总长度63.65公里,其中还对东西湖进行治理,防洪堤投资677.83万元,总长10.89公里;照明投资219.73万元,安装路灯3000多盏,总长21.2公里。

总体规划
[编辑本段]
  作为海南省省会,是海南经济特区优先发展的城市,是境内外投资的集聚地,为了搞好市总体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分院应海南省筹备组要求并受市人民政府委托,从1987年12月起承担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任务。1988年3月8日,召开了有省、市领导参加的《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汇报会,并经6个月的努力,于1988年8月完成了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同年8月31日至9月7日,由省政府组织专家评审,上报国务院审批。
国务院于1990年6月27日批准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务院的批复指出:市是海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岛的中心城市。市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国家对海南实行特殊政策的有利条件。切实加强交通、通信、能源、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因地制宜,艰苦创业,把市建设成为具有热带风光和海滨城市特色的外向型国际性城市,并使它在全省的经济开发建设中发挥重要基础和先导作用。
国务院的批复,还规定了1990年到2005年,市的规划城市人口(包括暂住人口)为70万至80万,到2025年,城市人口应控制在100万人以内,并同意市城市规划范围为1127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