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寺真牛,没有魏王诏令,能直接带尚书来问话,正常的行为难道不是应该立刻请求面见曹操,要求对崔琰采取措施么?
大理寺卿也是豁出去了,刚刚拿到崔琰的供词,直接拿出来给外面的曹丕属官看,完全不顾任何政治冲击,这个时候正常的做法,难道不是还是应该先见魏王么?钟繇没有接这个案子的时候如此谨慎,怎么刚审了一会就这么豁出去了?
崔琰和荀彧设局,以死为代价,拉曹植和杨修下马。曹操气的头风发作。这个持续了四集的大局,怎么说呢,无法让人信服。
先说一点优点吧,那就是崔琰因为文字狱而死的事情本来很直接,现在加入了丁仪威胁,崔琰将计就计,最后大反转这一系列的情节,可以说增加了复杂度和悬念,但是并没有改变崔琰的人设。还是那个风骨清高的骨鲠老臣。
让人质疑的问题在于动机:
先从动机上说,曹丕并不是和“汉室”绑定的,甚至于说相反的!荀彧为什么要死保曹丕呢?你要说荀彧设计一个类似的计谋来死保汉献帝,以自己的命换来曹操终身不称帝,我认可这样的改编,但是现在问题是魏国社稷谁来继承,都不是汉室江山,荀彧有什么动机以死设局呢?曹操喊出来的这句话,完全不解:
魏国立谁,关汉臣什么事情?这场争储本身就处处充满着牵强,本来历史上,曹操也只是疑虑立谁为好,双方可以说都有机会,曹丕还偏大一些。而在剧中,曹操极度的偏向曹植,对曹丕几乎是刻薄,这种情况下,其实曹丕一点机会也没有,这就编不下去了。所以又需要一个势力来制衡曹操的偏向,编剧无奈之下让汉朝老臣和曹丕进行捆绑,莫名其妙的汉臣们就成了曹丕的死忠,理由只是一个“废长立幼”的礼法,这个太违和了。
并且这个计谋并不高明……如果不是司马懿借用卞夫人爱子心切换掉了主审官,那么荀彧和崔琰做的这个局很大可能是反伤的。用如此大的代价,去设计一个偶然性很大、还可能反伤自己的计谋,意外是意外,但是并没有惊喜感。
崔琰和司马懿的狱中交谈,有三个典故:一是崔琰躲避黄巾军的时候,跟着郑玄去山里避难,没有粮食吃:
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玄与门人到不其山避难。时谷籴县乏,玄罢谢诸生。琰旣受遣,而寇盗充斥,西道不通。于是周旋青、徐、兖、豫之郊,东下寿春,南望江、湖。
二是司马懿当年跟着司马朗避难黎阳:
不如及道路尚通,举宗东黎阳。
然后崔琰对司马懿的高度评价,来自晋书,崔琰明说司马朗不如司马懿:
尚书清河崔琰与帝兄朗善,亦谓朗曰:「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