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泡的茶都觉得苦喝不出茶香?

2025-05-21 23:23:5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俗话说“不苦不涩不是茶”,苦乃是茶之本味,然而,对于普洱茶,人们似乎更加愿意去研究它的各种“香”,对于苦感倒是稍显冷落了。所以人生如茶,苦后回甘。耐心做事,耐心生活,泡茶也是一样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茶,养心养身,红柑为宜。

每年此时,身边总有人因受寒而感冒,与其说说“多喝热水”,不如说“煮一壶柑普吧”更显诚意。柑皮普洱,尤其是大红柑皮制成的,富含果香类芳香物质、海绵松丝、果糖等,柑皮中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肠胃消化、对调节膳食平衡很有助益,且富含多种维生素;而成熟度高的大红柑,果香类芳香物质含量高,不仅拥有美妙的甜味,还可行气健脾、燥湿化痰、消积化滞、润肺止咳,柑皮越陈则疗效越佳。

总有客官问到,为什么自己喝到的柑普茶苦涩重,这样的茶是不是不好的?有一部分的人能够正确对待这个问题,但有一部分人却很纠结于这个问题,认为有苦、涩的茶品就是品质不好的茶,以致于只喝一两口之后就完全否定了这一个茶品。其实这样判断是偏执的,也不是很科学。

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浅谈:你喝的柑普茶为什么会有苦涩味?

首先,我们都知道,普洱生茶是用云南大叶种茶叶经过摊凉、杀青、揉捻、晾干、蒸压、干燥而制成,在此过程中茶叶只达到轻度发酵,较大程度上保留了茶叶原本的滋味。多酚类物质滋味苦涩有较强的刺激性,它是茶叶中的重要活性物质,是多酚类化合物的总称,是茶鲜叶的重要组成成分,其中以儿茶素为其主体成分,占多酚类物质总量的60%至80%。但多酚类物质在贮藏过程中容易发生自动氧化,从而其含量慢慢降低。因此,普洱生茶汤,特别是新生茶(1—2年)苦涩味儿会很显,三五年甚至更久,苦涩味儿会慢慢变轻,但不会一点也没有。所以生茶汤里难免会保留一定的苦涩味儿。

与生茶加工不一样,普洱熟茶属于后发酵茶,经过制造过程的复杂变化,多酚类物质含量已经大幅度下降。多酚类物质减少了50%至70%、儿茶素减少了70%至80%,特别是酯型儿茶素损失较多,但简单儿茶素却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郭文飞研究也表明,酯型儿茶素的损失比较多。此外,水溶性茶多酚增加了70%至80%,使茶汤中的收敛性和苦涩味明显降低。因此熟茶汤里就喝不到或很少喝道苦、涩味儿。

其次,我们从加工过程以及残留多酚类物质对茶汤口感的影响来看,有苦涩味儿的茶品品质是否不好?

鲜叶中的多酚类物质是形成普洱茶品质的最重要物质,它与茶的汤色、滋味和香气都有密切关系。有研究表明,多酚类物质含量与云南普洱茶品质成正相关。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多酚类物质的变化及其在成品中的含量对普洱茶的品质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在加工过程中普洱茶发生了复杂变化,其多酚类物质大致可分为未被氧化的多酚类物质(主要是残留儿茶素)、水溶性的氧化产物(主要是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和非水溶性的转化物(主要是与蛋白质结合的不溶性大分子物质)三部分。这三部分物质对茶汤的浓度、爽口度、刺激性、茶汤明亮度、茶汤醇和度、收敛性起着关键性的影响,而这三部分残留下来的多少又受加工过程的影响。因此,茶汤口感表现,以及苦涩度表现跟鲜叶本身的内含物以及整个加工过程都有关系。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茶汤里面保留有一定的苦涩味儿是正常的,也是避免不了的,并且单从茶汤的苦涩来判定茶品的好坏也不正确。一个茶品的品质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关键的是茶叶本身的内质,然后就是整个加工过程以及后续存放等各种问题。

寒冷的季节,不论晴雨,我们都会偷闲围炉煮茶,淡淡的茶香和果香杂糅在一起,闻起来着实舒畅,几个忙于奔波疏于养生的人,在甘甜中谈天说地,管他窗外万物皆寒,只求这一炉一室的暖,直到来年冬日,也会记得这一瞬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