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为什么短期最优生产规模是和LAC的切点,而不是SAC的最低点?

2025-05-24 10:14:1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这个问题刚看书时发现,思考了一下明白了原因,这里面的关键在于:相同规模下,LAC的最优产量不等于SAC的最优产量(又或者说在某点产量下,LAC的最优生产规模不是SAC的最优生产规模,生产规模与产量是一一对应关系)

为什么切点不是短期内最优产量,却会是长期内的最优产量呢?我们来具体分析,首先假设SAC在LAC左半段,切点在SAC最低点左边,如图所示。

此时按教材的说法,A点是Q1产量下最优的生产规模,但是A点并不是SAC的最低点,理性的厂商会继续扩大产量降低SAC并使其到达最低点,这么分析有道理,但是忽略了时间因素,沿着SAC调整产量只会发生在短期,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厂商不会仅仅只调整劳动力要素,更会调整资本要素,这意味着理性厂商在扩大产量时,成本会沿着LAC曲线变动,而非SAC,故Q2点仅仅是SAC的最优产量,却不是该规模下最优的长期最优产量,而如果厂商在SAC规模下缩减产量Q1,很明显从长期和短期的角度都是不利的,故A点就是该SAC的生产规模下最优的长期最优产量。所以可以看出,A点仅仅是长期意义上的最优点,并非短期意义上的。若SAC在LAC右半段,同样适用此分析法,故在此不再讨论。

其他很多答案都是从限定条件逼出切点不是SAC的最低点,这么说固然对,但是并没有从正面解释原因,这样解释出来的结果没有任何经济意义

回答2:

因为短期和长期可控要素不同
短期至少有一个要素不可控制
长期则可以控制所有的要素
因此长期可以在最优点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