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书店最典型的特征是前店后厂,书店就是编辑部,书店就是印刷厂,用现在很流行的词汇来说就是垂直整合。
明朝的时候卖书是免税的!据《明史》:“明洪武:除书籍田器税,民间逋负免征。”大规模推销阵地主要是科举前临时摆的考市,节庆时和庙会一起摆的书市,以及每月X天的特定集市卖书。
因明代书坊版本众多,滥竽充数的不少,所以书的扉页经常会介绍出版秘籍,说明版本来之不易。比如是从谁家墙缝里拿出来的,比如是谁家私藏手抄本,以故事来和顾客沟通。这个和现在电影界差不多,上映之前除了演员要赶通告,编辑也要拼命做访谈。
冯梦龙《智囊》里有一个反盗版的故事,说的是俞安期的《唐类函》。《唐类函》上市之前,俞安期为防盗版,去提前告官了。不是提前告盗版,告的是抢劫。俞说新书刚进城区就被强盗抢走了,损失惨重!抢劫是重罪,盗版书商不敢轻举妄动。
旧书新名字,换个有卖点的名字再出一遍。什么把《戒指儿记》用《闲云庵阮三偿冤债》这个名字重新包装上市啦;把《三国演义》+《水浒传》一起合印再冠名《英雄谱》啦;把《西厢记》换个名字成《崔氏春秋》啦。冯梦龙三言卖火了,陆人龙《型世言》挺好,和凌濛初原版混在一起吧,出套《拍案惊奇二集》。演义小说的变化历程,加了又加,扩了又扩:《全汉书》正集→《全汉书续集》话本→《后汉书》话本→《两汉开国中兴传志》→《全汉志传》→《二十四帝通俗演义》余象斗改编→《西汉通俗演义》甄伟修订、《东汉通俗演义》谢诏修订→《两汉通俗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