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廉颇上赵括是有深层次原因的,反间计什么的听听就可以,不可偏信,白起兵力优势明显,想一战定之,廉颇则坚壁清野,以待战机,本来,廉颇可以怂出个未来,你白起是流弊,我就不跟你打,拖个三年五载的,谁怕谁。但是打仗是要经济基础的,打起来几十万人一天的饭钱就得多少,这仗上党开始里里外外就打1年多,赵国扛不住了,没粮了,在这样拖下去,我赵王只能当裤衩了,所以赵王多次催促廉颇出战。其次,虽然秦国实力最强,赵国当时国力算其他六国中最接近秦国的,但是双方在对耗着的时候,其他五国可不是无辜吃瓜群众,真弄得两边两败俱伤,就是给其他五国做嫁衣的。
这就意味着,秦国在和赵国对耗的时候是有底线的,超过了预算还不能拿到收益,这个时候秦国自己的就要掂量了,否则就便宜了其他五国。借粮问题,是赵国外交的一大败笔,如果借粮处理好一点的话,后续也许还有转机。剩下的虚空对线,是基于不那么败笔的借粮前提下;或者说,实在不会处理,也别去借粮了。再者,战争对于综合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次才是对于一个国家军事力量的考量诸侯国中秦国毫无疑问是最强大的,自从商鞅变法开始,一系列的明君治国赵孝成王急于求成,要毕其功于一役。
对于廉颇坚守的对策本身就抱有不满,这就回到了最初的话题,坚守不出,两军对垒对于诸侯国的综合国力是巨大的考验,赵国整体实力不如秦国,耗不起,加上秦国用计,更加坚定了赵孝成王换人的决心。廉颇同志老江湖了,这仗实力差距摆在那里,还主动出击,坚决不出,就是往火坑里跳,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个军事天才赵括同志,声称可以一举击溃白起,赵王想,拖下去没粮必死,万一天赵括打赢了咧,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拼啦。结果大家都看到了,40万赵军,输的就只剩条裤衩了。
所以说,长平之战的胜负,不是指挥的问题,而是两国的经济实力摆在那里,赵王在赌,不过这种局,十赌十输。赵王急躁的想结束战争,无非就是预算支撑不下去了。当降低一些无关紧要的成本的时候,可以让预算抗的更久,赵王也没那么急躁了。当然少不了,派几个能说会道之人,时不时赵王打镇定剂,省的这位老哥急躁躁的。毕竟,后来的历史,王剪面对久攻不下的李牧,也是用反间计把李牧给弄了。可是,历史上,李牧明显没有王剪,在政治层面那么狡猾。李牧北面击败匈奴,最开始使用的方法也是坚守不出,然后一战杀死十几万匈奴,使匈奴十多年不敢靠近赵国边境。
长平之战把廉颇换成李牧的话,李牧很大概率也是在战争初期采取坚守的策略。而后相机行动。而且就算是换了李牧来打,秦国继续用计,赵孝成王同样会中计。李牧最后身死不也是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么?所以更应该更换的不是赵国的战将,而是赵国的领导层。另外当时秦国对周边国家的威胁其实并不比赵国高多少,赵国走的是军事路线周边国家也是想要千方百计消灭这个卧榻之敌的!毕竟东方几国被秦国暂时打不到赵国可是说来就来的,而旁边跟秦赵接壤的韩国本来就是祸水东引肯定不会插手其中甚至心里面巴不得秦国大胜自己能去赵国分一杯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