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养分的有效化:几种类型的土壤养分之间没有截然的界限,它们处于一种动态平衡过程中,即土壤中难溶性矿物质和有机质,经过外界环境的作用逐渐转化为缓效性养分,进而转化为速效性养分,使之源源不断地供给作物利用,即土壤的固相养分通过生物与物理化学作用转化为土壤溶液中的可溶性养分,再通过扩散和质流到达根表面被作物吸收。而土壤溶液中的有效养分也会被生物和土壤的物理化学作用所固定,变成难溶的固相养分。由于土壤一植物营养体系是一个开放体系,其固、液相的养分转化、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均受土壤水分、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各种作物从土壤溶液中吸收的养分种类、数量、速率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要定量化地界定土壤有效养分是困难的。实际上,真正的有效养分应是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那一部分土壤溶液中的养分,即土壤的生物有效养分,它只占土壤养分总量的一小部分。
然而,土壤溶液中的养分丰缺,也能大概地反映养分有效性的高低,而且还可以采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测定土壤中矿质态养分(包括离子态和简单分子态、易分解态和交换吸附态,以及某些气态养分)。但化学方法浸提的“有效养分”含量是相对值,不同方法间差异很大,缺乏相互间的比较基础而大量研究也表明,化学有效养分与各种植物实际吸收量或生长状况之间的相关性很难反映植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水平。因此,化学有效养分在推荐施肥中只能部分地反映出“有效养分”的因素,然而尽管如此,但了解土壤溶液的化学有效性,可以给作物施肥提供参考。因此,也为植物营养供给提供了一定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