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要讲清楚,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翻阅了几位优质答主的解说,其实都有些“想当然”了。当然,本人也有自知之明,可能也是一知半解,但还是贸然一试吧!如果不妥之处,欢迎大家纠正补充。
碎银子的说法,应该是相对于银锭(或银条)而言的。就中国古代货币而言,现在能够肯定的较为原始的货币为“贝币”,也就是拿贝壳作为货币。贝币流行最广的时期,主要是商代,属于我国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贝币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转而逐渐被金属货币所取代。最早的金属货币,倒也不是金银,而是文献中的“金”。这个“金”,所指的铜。
商周时期,王室贵族几乎垄断了采矿和冶铜,用这种贵金属铸造礼器、武器和生产生活用具,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青铜器。青铜器是地位、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财富。
根据出土和传世文献可知,周王常有赏赐功臣“吉金”的行为,而这些铜(主要是青铜),便是货真价实的财富!当然,当时与之并存的货币依然有贝壳。
与贝币不同,作为货币的青铜自然需要靠称重来确定一定的价值。可以说,最初的金属货币,在赏赐和流通时,要伴随着称重计量。也正因如此,才流传下来了锱铢必较的成语。
当然,随着商业活动的不断繁荣,称重毕竟不太方便,由此,又慢慢产生了形制差异较大的各式金属货币。这种差异,是与当时方国林立的局面有着重要关系的,直到秦灭六国后,才统一了货币。
在最初的金属货币中,黄金也曾占据了一定地位。比如,当时南方的楚国便以可供分割的郢瑗作为货币。但须指出的是,当时的郢瑗依然是称量货币,在流通时需要称重。
由于自然界铜矿远比黄金、白银丰富,人们逐渐更倾向于接受更为稀有的金、银作为一般等价物,这使得金、银很快成为了重要的货币,也是国家聚集财富的重要形式。
通过上述的梳理可知,起初的金银货币,原本就是需要称重使用的,一般而言,人们并不需要将它们铸成大块。说白了,在流通中的货币,应该给买卖双方提供方便。反过来讲,金锭(条)和银锭(条)反而不利于通行。
但对于一个政权而言,掌控财富是捍卫自己统治的重要保障,许多富商巨贾和王公大臣们,也会囤积金属货币。慢慢的,这些原本散碎的金银,就要通过熔炼铸成大块,这才有了所谓的马蹄金(银)、金(银)条、金(银)锭。
在理解了这些问题以后,大家就会发现,“碎银子”实际上是相对于大块银子而言的。这里的“大块银子”,一般则是对应着银锭(或银条)了。
我个人的看法是——不全是,甚至很少是。
如果大家理解了前面所讲的“称量货币”,便会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流通中的许多金银货币,原本多是以散碎的形式存在的,很少有人刻意将它们熔炼成大块。
因为,这样既麻烦,又会带来损耗。
当然,到了明清时,银锭成了国家贮藏财富和征收赋税的主要形式。只是,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我们无需在此多讲。
银锭、银条虽然是一笔“巨款”,但也有用于流通的时候。这个时候,便出现了金属货币流通中的“找零”。这种找零,一般会有以下三种形式:
卖方确定后重量后,拿出更小的银锭或散碎银子找回买方;
卖方直接经过切割,留下货款后,将剩余的银子找回买方;
卖方收下银锭(条),按照一定比例找回买方铜钱。
在上述三种情况中,只有第二种会遇到切割银锭(条)的情况,会产生更多的碎银子。
就此来看,碎银子虽然有部分是从银锭(条)上切割下来的,但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多。可以说,关于“碎银子”是怎么来的问题,还真是挺复杂的,需要我们多琢磨!
我们在电视剧之中常常看到闯荡江湖的大侠在饭馆吃饱喝足之后,将一锭子银元宝往桌子上一扔,大呼一声“店小二,不必找了!”这时候店小二定是喜滋滋来收银元宝,点头哈腰道“客官慢走。”饭馆之中的伙计们也算是看过世面,见过有头有脸的人物的,一元宝银子会让他如此巴结吗?
那是当然!像银锭这样的大银,过去普通人家几辈子都没见过是正常的。这些银锭子不在世面流通,属于官银,刚开始是由州道府从民间收集白银,统一熔化浇筑之后成为银锭,然后打上官方的印鉴,由地方交由朝廷交税、交付军饷之类。除了官银,也有做生意往来所浇筑成银铤、银元宝之类的,做朝廷生意的大商号才能收到官银,普通老百姓一般生活所用都是碎银两。
在中国古代,金银这等硬通货重金属是比较稀少的,一直到了明朝中后期和清朝,银子才成为流通的货币。我们现在在博物馆之中可以看到小船形状的元宝、块状的银锭以及条状的银铤,上面都会明确标识重量。
银锭通常分4种:第一种是大锭,就是“元宝”,重约50两,又叫“宝银”。宝银有多种形状,元朝以后基本定型,即我们印象中两头翘像小篮子一样的元宝形。铸成马蹄状的宝银叫“马蹄银”。敦煌公案里,斯坦因换王道士的经卷就是用的马蹄银。第二种是中锭,10两重,秤锤形居多,又称小元宝。第三种就是银锞子,一到五两不等,馒头形居多。第四种叫“福珠”,又叫“滴珠”或“粒银”,状似珠,重一两以下。梁山好汉常用“碎银子”买酒,“碎银子”即“福珠”。
如果有个有钱人家带着五十两的银元宝去吃饭,只需要一两银子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店家就会拿出一个剪刀,将元宝的边上剪下一个小条,如果剪得少了就再剪一次。那个时候几乎每一个老百姓随身都会带着一个叫做戥子的小称,可以准确称量。碎银子就是这样在民间交易之中慢慢剪出来的。
不过这样子也会出现问题,因为浇筑工艺不尽相同,银子的纯度和成色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到一个统一的地方去换算一下。这就出现了倾银铺。他们能将碎银子兑换成大银锭,也能将大银锭剪成碎银子。当然,浇筑的耗损还是有人们自己来承担的。
红楼梦之中就有好几次提到剪碎银子。当银子成为了货币之后,但凡是银子做的东西都可以用质量来换算价值。鲁智深曾经把李忠的银酒杯,银酒碗,银酒壶,都踏扁了装了一包带走,就是为了当银两花的。姑娘家陪嫁带来的银首饰之类的,在关键时候也能抵钱用。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古代剧或者武侠剧之中,才子佳人们进了一个馆子,左右环视一圈拿出一块银锭子,一脸傲慢的样子。老板一时间十分为难:“哎呀,鄙店找不开。”我想,可能编剧对“找不开”真的有什么误解吧。
在很多的古装电视剧里,经常会看到一些人们使用银子付账,有大块的银锭,还有一些散碎的银子。现在想来古人用实银子交易真的是很不方便的。古时候人们会把银子铸造成锭,然后打上标记,这就是库银。这种库银只有在大宗买卖时使用。
元朝时期曾经铸造过一种50两一锭的大银子,当时叫“元宝”,也就是“元朝的宝货”,后来这个名字就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银元宝,也有小一点的,有十两一锭的,二十五两一锭的。还有再小的银锞。既然如此,哪些碎银是怎么出来的呢?第一种就是把整块银锭剪碎了用。有很多人会直接将整银子掐碎,或者在整块银子上掐掉这个小角。古人交易的话,如果是小的集市啊摊子啊基本都是用铜钱来交易,人家也没办法给你用银子,除非你非常豪的不要零头了,
但是如果你是去了需要用到银子的地方,一般店家都有秤的,像这种地方都是档次比较高的,比如一些茶楼啊、酒楼啊、青楼啊什么的,但是市面上流通的碎银子成色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商家还要换算成色之后来计算,不过如果你遇到一些厉害的商家,有些人差不多凭经验手感就能说出你的碎银子是几斤几两,当然了,一般都是两啦。所以有多厉害你能感受到了吧。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铸造时,就挖一个小坑,将银汁浇在小坑里;这样小块的碎银子就呈现了,并且运用也比较方便,这个真的是难以想象了。
还有就是市场流通啦。这个不能从根本上解释碎银子的由来,但我觉得也是你手中持有碎银子的原因之一吧。打个比方,你是个商人,一些客户到你家来消费,没有小票子,只能给你碎银子,这不就有了吗?还有你出去替人卖命,人家给你碎银子作为酬劳,就相当于今天的工资。
大家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