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气系统的成因分类评价
根据Demaison和Huizing(1993)的油气系统成因分类的3大地质因素:充注程度、运移方式和捕集方式,可以对油气系统进行分类评价。据此对塔里木盆地5个已证实的油气系统进行分类评价(表6—1—1)。
表6—1—1 油气系统成因分类与评价
库车油气系统烃源岩是三叠—侏罗系湖相泥岩及煤,平均厚度600m,平均生烃潜量13.7kg/t,其源岩潜力指数SPI为20.55t/m2,属超充注。库车三叠—侏罗系油气系统以侧向运移为主,油气从坳陷向轮台断垒带油气运移的距离超过80km。库车坳陷发育新第三系吉迪克组和老第三系苏维依组膏泥岩,盖层条件好,属高阻抗。因此,库车坳陷为超充注、侧向运移、高阻抗油气系统。
满加尔寒武系—下奥陶统油气系统泥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塔东地区,平均厚度500m,平均原始生烃潜量54.08kg/t(据黄第藩、梁狄刚,1995),烃源岩潜力指数SPⅠ为67.6t/m2。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构造变形弱。属超充注、侧向运移、低阻抗油气系统。
满加尔中上奥陶统油气系统泥灰质烃源岩分布在塔中和塔北南坡,最大厚度96m,平均生烃潜量1.65kg/t,烃源岩潜力指数SPI为0.413kg/t。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上奥陶统泥岩盖层好,构造变形弱。属低充注、垂向运移、低阻抗油气系统。
塔西南石炭系油气系统泥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巴楚隆起及麦盖提斜坡上,最大厚度97m,平均生烃潜量37.78kg/t,烃源岩潜力指数为9.16t/m2。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下二叠统泥岩为好盖层,构造变形弱。为中等充注、侧向运移、低阻抗油气系统。
塔西南侏罗系油气系统烃源岩分布在山前带,平均厚度400m,平均生烃潜量为4.64kg/t,烃源岩潜力指数为4.64t/m2。该油气系统以垂向运移为主,老第三系膏泥岩是好盖层,构造变形强。因此该油气系统为低充注、垂向运移、高阻抗油气系统。
根据充注程度、运移方式和捕集方式对以上5个油气系统评价后认为库车三叠侏罗系和满加尔寒武系—下奥陶统油气系统为Ⅰ类,满加尔中上奥陶统、塔西南石炭系和侏罗系油气系统为Ⅱ类。
二、油气系统潜力评价
对于已证实的油气系统,选择3大类7个参数进行评价。第一类指标是:油气系统资源量、资源探明率和资源丰度,主要说明油气系统资源潜力和资源丰度,以确定钻探风险。第二类指标是:钻井密度和地震密度,主要说明油气系统的勘探程度,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大;第三类指标是资源深度和勘探难度,主要说明勘探难度,反映勘探效益。详见对已证实油气系统的评价表(表6—1—2)。评价结果认为库车三叠—侏罗系油气系统和满加尔寒武系—下奥陶统油气系统为Ⅰ类油气系统,塔西南侏罗系油气系统、塔西南石炭系油气系统和满加尔中上奥陶统油气系统是Ⅱ类油气系统。今后的油气勘探仍然应集中在这5个油气系统中。
表6—1—2 已证实的油气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