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láng yá),古作琅邪(古音láng yé )、亦作琅玡,是山东省东南沿海地区的古老地名,历史上曾有琅邪邑(县)、琅琊国、琅琊郡、琅琊道,涵盖今山东临沂以及青岛、诸城、日照一带。琅琊治所临沂可谓辉煌灿烂,诞生了以琅琊王氏、琅琊颜氏、琅琊诸葛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临沂还是东晋司马睿皇族龙兴之地。临沂市今有琅琊王路以及琅琊网。青岛市黄岛区今有琅琊镇。
琅邪县
春秋之前,琅邪大部分地区属于莒国。
春秋之齐国置有琅邪邑,在今山东省青岛市琅琊台西北。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越王勾践迁都琅邪。
秦朝,置琅邪县(治在青岛市琅琊镇夏河城),为秦时琅邪郡治所。西汉琅邪仍属琅邪郡。晋朝省(省,意同废)。
隋大业三年(607年)又复置琅邪县,治所在夏河城。
唐武德初,琅邪县省入诸城县。
琅琊郡
琅琊郡 (3张)
秦统一六国后,地方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三十六郡,析齐东沿海置琅邪郡,辖琅邪、不其、即墨、黔陬县等地,郡治琅邪,郡境为山东东南部。
西汉,郡治东武,并增琅邪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辖五十一县,涵盖山东之海阳、即墨、崂山、胶州、黄岛、临沂、沂水、莒南、莒县、日照、五莲,及江苏赣榆等地。置有铁官、盐官。
王莽新朝时曰填夷,属徐州刺史部。户二十二万八千九百六十,口一百七万九千一百。有铁官。下辖五十一县、侯国。新朝天凤四年(17年)郡人吕母、樊崇、逢安等相继起义于此。
东汉,建初五年(公元80年)置琅琊国,自此改治开阳(今临沂城)。辖境约相当于今山东省临沂地区大部,东至黄海。
南朝宋,琅琊复为郡。
北魏,移治即丘(今临沂市河东区汤河镇故县)。
隋朝开皇中废,改沂州,大业初,复改沂州为琅琊郡,治所在临沂县。辖7县,即:
临沂:596年(开皇十六年),分即丘县设临沂县。治所在汉开阳故城(今临沂中心城区)。大业初,并即丘入临沂。
费县:496年(北魏太和二十年)移治祊城(今费县费城镇南侧),后迁阳口山。583年(隋开皇三年),回迁祊城。
颛臾:598年(隋开皇十八年),改武阳县为颛臾县。
沂水:隋开皇初,废东安郡,置东安县(治所在今沂水县),为莒州治所。596年(隋开皇十六年),改东安县为沂水县。606年(大业二年)改属琅琊郡。
东安县:汉置盖县。北齐省,其地并入新泰县。596年(隋开皇十六年),改东安县(治所在今沂水县沂水城)为沂水县,另在盖县故城置东安县。治所在今沂源县盖冶村。
莒县:旧置东莞郡。后齐废,后置义塘郡,开皇初废。
新泰:治所旧址在今新泰市市中办事处新泰城。
唐朝621年(武德四年)置沂州,治所在临沂。742年(天宝元年)改为琅琊郡。758年(乾元元年),复改称沂州。辖5县:临沂、费县、沂水、承县(621年改兰陵县为承县,在其地置鄫州;另置兰陵、鄫城2县,属鄫州;627年废鄫州,省兰陵、鄫城入承县,改属沂州)、新泰。
五代因之。
宋朝,置沂州,治所在临沂。在州名之外,还附加郡号。《宋史·地理志》就有“沂州、上、琅琊郡”的记载。这里“琅琊郡”只是沂州的一个字号,不是宋代仍存在郡级政区。至宋徽宗宣和年间,辖5县,即:临沂、沂水、费县、新泰、承县。
另一处东晋侨置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
琅琊国
琅琊国,西汉始置之诸侯国,古作琅邪。国治在临沂。
建立与废除
汉吕后(吕雉)七年(前181年),吕后析齐之琅邪郡为琅邪国,封汉高祖刘邦从祖昆弟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吕雉死后,刘泽与齐王刘襄等合谋诛杀诸吕,至长安与诸将相共立刘恒为帝。汉文帝元年(前179年)文帝对拥立齐王之事心有忌恨,徙封刘泽为燕王。刘泽徙封燕王后,琅邪国除,其地归齐。东汉建武十五年(39年),刘秀之子刘京被封为琅琊公。建武十七年(41年),再立琅琊国,刘京进爵为琅琊王。琅琊国辖有琅琊等十三城。建初五年(80年),刘京上书汉章帝,愿以琅琊国的华县、盖县、南武阳县、厚丘县、赣榆县,换取东海郡的开阳(今临沂城)、临沂(今临沂城北),并将国都从莒城迁至开阳。琅琊国地域广大,属县众多,赋税甚高,其宫殿华丽,都城坚固,具有重要军事地位。汉献帝初平年间(190年~193年),琅琊国废。
西晋,以琅琊郡立琅琊国,封司马伦琅邪王,当时隶属徐州刺史部。琅邪国统县九个,户二万九千五百。 辖开阳、临沂、阳都、缯县、即丘、华县、费县、东安郡、蒙阴。泰始元年(265年)丁卯,晋武帝封司马伦为琅邪王。三年(267年)八月癸亥,徙东莞王司马伷为琅邪王,琅邪王司马伦为赵王。琅邪王司马伷死,司马觐嗣位。觐薨,司马睿嗣位,后来移镇建邺。西晋亡,琅琊王司马睿称晋王,东晋建立,次年称帝。琅琊国由中央委派官吏镇守,即琅琊内史(也作琅邪内史),是中央在琅琊国任命的最高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