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立新学校,原名香山慈幼院,由我国著名慈善家、平民教育家熊希龄先生于1920年10月创办于香山静宜园,是一所颇具规模的私立慈善学校。
熊希龄先生青年时期怀爱国之志,盼中华早日振兴,推行新政,拥护共和,曾任过财政总长、国务总理。
熊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智慧过人、热爱国家民族的著名教育家。他的慈善救世观念的核心就是慈善救济与慈善教育,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特征:一是重视宗教,以宗教作为改造世道人心的工具;二是重人道,轻名利,尽义务,以此三者作为办理社会慈善的精神和原则;三是重视教育,以教育作为慈善事业的主要方面。
熊先生为了推广和普及慈善教育,1931年决意将自己25年来积蓄的数目及其可观的家产全部捐献给慈幼教育事业,一位慈善家、教育家真诚无私的形象,活现在人们眼前,志趣的超卓与人格的伟大由此得到充分体现。
香山慈幼院从婴儿、幼儿、小学、中学、师范、职业到附属工厂,形成了一系列完整的教育体系,为我国教育领域所独有。其办学规模、办学模式、先进齐备的设施,无论在当年还是当今均堪称一流。
香山慈幼院设有总院及五校、六厂。第一校下设婴儿教保院、蒙养园(即幼儿园)、家庭总部;第二校即小学部;第三校分男校、女校两部分;第四校是职业学校,培养中等职业人才;第五校以培训专工生为主,,故称工徒学校。五校下属六厂分别是:慈云地毯厂、慈平制革厂、慈华染织厂、慈恒印刷厂、慈诚织袜厂和慈型机器厂。除以上各校外,香山慈幼院还设有大学部,主要资助品学皆优的贫困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香山慈幼院不同于一般收养贫孤儿童的慈善机构,而是济贫与教育相结合;它又不同于一般学校,推行的是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体系。香山慈幼院的校训是:“勤、谦、俭、恕、仁、义、公、平”,并以这八个字命名宿舍的名称,要求学生的日常行为以校训为准则。它培养的学生要走向社会、自立于社会、回报社会。它设立的小家庭,是三合一教育体系的实践和体现,小家庭的建立比国际上的SOS村早八年。
解放后,香山慈幼院组成了知名人士理事会,成员有康克清、李德全、史良、谢冰心、林巧稚、雷洁琼等,雷洁琼女士担任理事长。
1949年3月香山慈幼院总院迁至西安门大街26号。
在中央和北京市政府的关怀下,1954年春香山慈幼院迁入阜成路(白堆子)新校舍,隶属市民政局管理
北京市立新学校,原名香山慈幼院,由我国著名慈善家、平民教育家熊希龄先生于1920年10月创办于香山静宜园,是一所颇具规模的私立慈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