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标准适用于收购、销售、调拨、储存、加工和出口的商品玉米。
1 分类
1.1 根据玉米的粒色和粒质分为四类;
1.1.1 黄玉米(l类):种皮为黄色。
1.1.2 白玉米(2类);种皮为白色。
1.1.3 糯玉米(3类):富有粘性。
1.1.4 杂玉米(4类):以上三类玉米超过互混限度的。
1.2 互混限度:1、2、3类玉米混有本类以外玉米的限度均为 5.0%。
1.3 玉米中的名贵品种和分类不能包括的特殊品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订标准。
2 质量标准
2.1 各类玉米以二等为中等标准,低于三等的为等外玉米。
2.2 收购玉米水分的最大限度和玉米安全储存水分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2.3 卫生标准和动植物检疫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 名词解释
3.1 纯粮率
除去杂质的玉米(其中不完善粒折半计算)占试样重量的百分率。
3.2 不完善粒,包括下列尚有食用价值的颗粒:
3.2.1 未熟粒
籽粒不饱满,颜色呆白、瘪缩、与正常粒显著不同的颗粒。
3.2.2 虫蚀粒
被虫蛀蚀,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3.2.3 病面粒
粒面带有病斑,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3.2.4 被碎
籽粒破碎,伤及胚或胚乳的颗粒。
3.2.5 生芽粒
芽或幼根突破种皮的颗粒。
3.2.6 霉变粒
粒面生霉或籽粒变色变质的颗粒。
3.2.7 烘伤粒
籽粒经过烘干,胚或胚乳变为深褐色的颗粒。
3.3 玉米的裂冠粒,为完善粒。
3.4 杂质,包括下列几种:
3.4.1 筛下物
通过直径3.0mm圆孔筛的物质.
3.4.2 无机杂质
泥土、砂石、砖瓦块及其他无机物质。
3.4.3 有机杂质
无食用价值的玉米粒、异种粮粒及其他有机物质。
3.5 色泽、气味
一批玉米固有的综合色泽和气味。
4 检验方法
玉米样品的扦取和各项指标的检验,按照GB 5490~5539— 85《粮食、油料及植物油脂检验》执行。
5 包装、运输和储存
玉米的包装运输和储存,必须符合保质、保量、运输安全和分类、分等储存的要求,严防污染。
我国玉米国家级质量标准有三个,分别是最基础的玉米国标、饲料用玉米国标以及工业用玉米国标。这三个标准既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玉米国标是大宗玉米的通用标准,广泛适用于商品玉米的收购、贮存、运输、加工以及销售。而饲料用玉米标准和工业用玉米标准针对性更强,在玉米国标的基础上,又有一些变化和调整。这三个标准共同点是以水份、杂质、不完善粒、生霉粒等作为衡量玉米品质的主要指标;其不同点在于饲料用玉米除保留容重等主要指标外,还增加了粗蛋白质这一技术指标,而工业用玉米则舍弃了容重这一指标项, 总体看,容重、杂质、水分、不完善粒以及生霉粒指标是衡量玉米质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指标,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 我国不同产地玉米在质量上存在以下差异: (1)容重 在正常年景,东北内蒙玉米的容重最高,通辽和赤峰玉米的质量基本在二等以上,一等占到90%;吉林玉米70%以上为二等;黑龙江玉米质量一般,60%-70%能达到三等;辽宁玉米50%能达到二等,80%能够达到三等。但玉米容重受年景影响较大,比如2003年由于天气原因,导致玉米水分较大,容重减少,吉林省的二等玉米只占总产量的50%左右,黑龙江玉米大部分都为等外。 在正常年景,华北山东和河北的玉米基本都在二等以上,尤以山西北部、河北邢台以北地区的玉米质量为好。 (2)水分 在正常年景,东北地区玉米收获时水分在28%-30%,年景不好时最高达到35%-40%。内蒙玉米的水分稍低,一般在24%左右,有时会达到27%-28%。 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天气寒冷,自然晾干玉米的比例较小,除内蒙通辽和辽宁西南以外,大部分是烘干玉米。烘干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烘干至14.5%左右,在存放过程中,水分逐渐散失至14%以下;二是先晾干至水分20%左右,然后再烘干。东北地区春节前上市的玉米主要采用第一种方式,由于一次降水幅度过大,容易造成玉米籽粒发瘪和容重偏低。而春节后上市的玉米主要采用第二种方式,事先自然晾干时间较长,因此籽粒饱满,容重普遍较高。在一般情况下,粮库将水分只降到14.5%,因此在10、11、12三个月,东北玉米很难达到14%的水分,到第二年4、5月份经过几个月的自然失水后,才能达到14%的标准。从产区到销区的运输过程中,水分有时还可能进一步下降。但作为国储粮收购的玉米,烘干后水分基本上在14%以下,最多不超过14.5%。也有的粮库根据买方的要求来确定烘干效果,水分指标由购买者自定,一般自13%-15%不等。 与东北玉米相比,华北玉米收获时水分较低,大多在18%至20%左右,而且气温高于东北地区,一般晾晒5-6天就可以达到15%以下,因此几乎全部采用自然晾干方式进行降水。正常年景时,河北玉米水分在16%-18%左右,山东玉米的水分在14%-16%左右。 (3)杂质 东北玉米由于采用机器烘干,杂质较少,一般不超过1%,有的地区杂质甚至小于0.5%。华北玉米采用自然晾干,晾晒过程会掺入大量杂质,因此华北地区的玉米杂质偏多,有时超出1%,需要额外过筛整理。 (4)不完善粒 东北玉米在烘干过程中,降水过快极易造成破碎,机械操作也造成破碎粒比例增加,同时烘干造成了热损伤粒增多,因此破碎粒普遍高于5%。烘干玉米经过储存、出库、再到港口转运、装卸、搬倒、再入库、再出库等一系列环节后,破碎粒还会有所增加,导致不完善粒普遍达到8%。 华北玉米采用自然晾晒,破碎粒较少,基本都控制在5%以内,质量稍好一些的只有2%。在现货收购中,一般规定不完善粒总量不得超过5%。 (5)生霉粒 东北玉米收获时期水分很高,如果在收获期雨水多,收割后玉米保管储存不善,极容易出现玉米生霉现象。在年景不好的时候,大部分玉米生霉粒都会超过2%,有的甚至高达5%以上。小农户受储存环境和储藏技术的限制,无法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储存和通风,因此东北玉米在4月份以前生霉粒很少,4月份以后生霉粒比例会大幅提高。内蒙玉米的生霉粒含量较低甚至几乎没有,最多也不超过2%;辽宁的略高些;黑龙江玉米水分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