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
(一)、《西厢记》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并完成了莺莺、张生和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
(二)、人物性格和情节开展得到了高度的结合,成功地表现了事件的曲折复杂过程。
(三)、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了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
(四)、善于选择和熔化古代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华美的曲词。
详细来说: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里面的人物形象戏曲语言以及结构上。
1、人物形象
《西厢记》的人物虽不多,但是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十分丰满,个性十分鲜明:张生、崔莺莺、红娘等,都是我国古典戏曲中典型 、成功的人物形象,有的甚至还在后世成为某种类型人物的代称。
人物形象的丰满,主要是因为每一个人物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多重性,就是说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得到了多侧面的刻划。作者不仅善于正面刻画人物,而且长于侧面描写,使人物性格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立体浑成的效果。同时,人物性格和情节开展得到了高度的结合,成功地表现了事件曲折复杂的过程。
张生: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精心塑造了一个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的张生 。前人评论张生的形象常用“志诚种”三个字来概括。剧中主要表现为其执着追求崔莺莺,对崔莺莺热烈诚挚而又矢志不渝。张生在普救寺初见崔莺莺便一见钟情,之后为了接近崔莺莺,将“云路鹏程”抛在脑后,毅然在普救寺住下。在他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有时表现得很机灵,如请求附斋追荐,写信退贼等;但有时他又是憨厚的,甚至有些傻气和懦弱,如初见红娘他就详细地自报家门,对老夫人的赖婚和莺莺的“赖简”却“志竭思穷”,束手无策。正是张生的这种憨气、傻气和他的风流才俊相得益彰,才使得人物形象才更显饱满。
莺莺:她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涉狡狯。作为一个相国小姐而能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主的婚姻。同时,作品也十分真实地表现了这位相国小姐在反抗封建礼教过程中的动摇和矛盾。正因为作品充分、细致地表现了莺莺性格的复杂性,这一形象才具有了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 。
在追求的过程中,她的心理始终是复杂矛盾的。在红娘面前,一方面她想瞒着自己内心的情感,另一方面又借助红娘与张生互通衷曲。由于受思想性格特点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特点的制约,她在争取婚姻自由的道路上曲折而艰难,从矛盾痛苦逐渐走向勇敢而坚定。莺莺的复杂性正体现了真实感人的艺术魅力。
红娘:剧中最光彩的人物,也是反封建礼教最为坚决、最无顾忌的人物。 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而且机智、泼辣,富有正义感,为张、崔的自由恋爱穿针引线。她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她的思想性格在撮合崔、张二人婚事和抨击封建礼教中得到很好的展示。为了促成相国小姐和白衣秀才本来无望的婚事,她要蒙蔽威严而又多疑的老夫人,又要鼓励软弱而常常不知所措的张生,同时还要小心翼翼地对待心细如发、顾虑重重、敏感的莺莺;她对张生是热心坦率的,对小姐是忠诚大度的,而在与老夫人的斗争中,红娘虽是一个地位卑贱的丫环,但她机灵、聪慧、勇敢,最终取得斗争的胜利。在这一整个过程中,作品细腻地写出她的坚定、勇敢以及最终获得胜利的喜悦,同时也写出了她在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恐惧、气愤以及蒙受委屈时的痛苦,这样也就塑造了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这一形象对后世有着重要影响。
2、语言特色
《西厢记》的语言,文辞优美,诗意浓厚,优雅自然,既借助诗词的格律,又吸取口语的自然;既化雅为俗,又化俗为雅,做到了雅俗共赏。既便于观看欣赏,又便于案头阅读。同时,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充满了诗情画意,在中国古典戏曲中无与伦比。
综观《西厢记》全剧语言的艺术特色,最突出的是把典雅的文学语言与白描性的白话口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下一种既文采华丽,又朴实淡雅的风格。如果说“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相”富有浓郁的文学语言色采,那么,同是第四本第三折中,“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则显然又是充分的白话口语,二者自然熔为一炉,正是《西厢记》的风格。
此外,《西厢记》的词章之美也是为人称赞的,在语言上,人物语言都是充分戏剧化和个性化的,形成了抒情诗般的歌唱语言和潜台词丰富的道白语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剧中的唱词表现了特定的场景中人物的真情实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这些有丰富修辞技巧的曲词,才使人感到《西厢记》这部剧作语言的精美。从这一角度来看,《西厢记》语言的文采性是作者精雕细刻的结果。必须指出的是,《西厢记》文采璀灿的语言特色,绝不是形式主义的堆砌词藻,雕琢造作,使人晦涩费解。全剧语言华美秀丽而流畅自然,达到“清水出英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这是同时代以及其他著名戏曲作者所不能企及的。《西厢记》是有着严格韵律限制的戏曲作品,要在一定的规矩内作出切合人物环境戏情又合乎韵律的精美曲辞,绝非易事,比如第一本第三折中张生唱:“[么篇]我忽听、一声、猛惊,元来是扑刺刺宿鸟飞腾,颠巍巍花梢弄影,乱纷纷落红满径。”第二本第四折中莺莺所唱: “……本宫、始终、不同。又不是《清夜闻钟》,又不是《黄鹤醉翁》,又不是《泣麟》、《悲凤》”。六字中三押韵,极不易制作,剧作者填写得既合韵律,又拟声写情,精美绝妙,确非大手笔不可。
西厢记》的结构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前的。
1、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
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由四折发展到五折;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旦本,女主角独唱到底;末本,男主角一唱到底。《西厢记》各自独唱,旦、末也可交互对唱。
它突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
2、篇幅虽长而结构严谨,剧情虽多双线并举,进展曲折,关目自然,富于变化。
《西厢记》就全面剧情安排情节,一方面是波澜壮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方面是巧妙曲折的情景安排。根据内容的需要,为了表达莺莺与张生悱恻缠绵的爱情纠葛在一折中设置了种种场景。诸如,设在秋深长亭景色;离别的场景安排,落日疏林的描写等等,这些场景的安排设置,更好地表现人物内心活动,情景的表达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西厢记》篇幅虽长,写来却一点也不松懈,一气呵成,结构谨严,场次洗炼,每一折都是一个整体中的有机部分。从崔、张二人佛殿巧遇、月下联吟、写信退贼、赖婚、长亭送别等到最后的“有情人终成眷属”,结构安排巧妙,情节跌宕起伏,富有吸引力。结构的巧妙设置也是该剧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3、《西厢记》设置了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西厢记》写了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和红娘为一方的矛盾,亦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王实甫在两组矛盾的基础上,安排老夫人“赖婚”,推动了矛盾的激化。通过“酬简”,“拷红”造成泰山压顶之势,红娘巧言善辩,以“四两拔千斤”解决了矛盾,《西厢记》恰到好处地处理了一次又一次的戏剧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