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2025-05-21 09:12:3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在阅读中培养语感
在阅读中悟出语感,可以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意”的效果。巴金先生曾说过:“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出来,也会慢慢体会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由此可见,读是教学中最常见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教师讲述一篇课文,大可不必分层分段,肢解分析,应让学生多读几篇 ,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使其能进一步体会,并有所深入。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在教师带读时,配上音乐、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视其人,闻其声,观其行,同时揣摩教师的语气,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及作者抒发的情和感。
其次,学生在自读时注意与生活联系,发挥想象理解课文。如课文《瀑布》最后一句:“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教学时,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烟”、“雾”、“尘”,再感受句式。语句上运用了三个比喻句,接着让学生想想生活中下暴雨时的情景,雨打在屋顶上,许多水珠溅开,和着水气,轻飘飘的像一层薄烟,白蒙蒙的又像雾,纷纷扬扬的又像尘土。然后注意,这儿连用了三个逗号,表示三个短句,读时停顿要长些。最后,让学生自读,读着读着,一幅多彩多姿,水花飞溅的瀑布画面出现了,学生深深地被陶醉了。课后,让学生自配音乐,再次感悟作品的语言文字及情感。
二、在思考中培养语感
语感同联想、想象有紧密的联系,语感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有效途径。以往教学都是紧扣词语,看重字面理解,学生只知其表。我认为培养语感,应展开合理的联想,才能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其内涵,体验其情味。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和辞典是不够的。”所以,注意引导,在比较和理解中培养语感显得尤为重要。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讲夏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时,我让学生“对比读”,把原文中“封”、“浸”、“穿”改为“盖”、“笼罩”、“射”。我先引导学生了解“封”的含义,封是严密盖住 ,没有一点空隙,而产生的原因是树木长得旺盛,更好地突出了“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再引导学生想象森林与外界天空隔绝的样子。接着,启发学生大胆思考“封”的结果对晨雾和阳光带来的影响。由于封的严密,雾一时无法散开,又加之雾又浓,就像水一样把花草树木都泡在水里,用“浸”更能体现雾大弥漫森林的感觉,从中理解晨雾“浸”与阳光“穿”是适合逻辑的,进而感受课文语句所表现的动态之美。再如,古诗《早发白帝城》,先让学生理解字、词、句,接着引导学生想象作者从白帝城出发到江陵县,两地路途遥远,可只一天时间便可到达,可见船行驶之快。这样有目的又有启发性地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必然会逐步提高。
三、在情感中品味语感
深入理解词句,领会情感和培养想象能力是循序渐进的,而后者却是难点。学生理解词句易,身临其境去感知描绘的场景则难,领会作者深刻的意旨则更难。学生没有“入境”,谈何“入情”。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营造一个浓浓的语感情境。如,《早发白帝城》,先自由读,再引导学生理解词句,接着根据诗句意思自己体会情感,再次朗读,当读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时,有个学生提出:“诗人乘着小船顺水而下,听到两岸传来叫个不停的猿声,这声音听起来凄惨,一路上应该是难熬的,可下句却说小船很快驶过重重高山,不知用什么感情来读?”我趁此及时介绍了诗人当时的背景,诗人被赦后的心情特别高兴,觉得猿猴声好听,一路上都在给他解闷。然后创设情景,把自己看作诗人,给出一个片断的开头“我像一只脱笼的小鸟,恨不得立刻飞回家乡。我乘上轻快的小船……”让学生续写路上所见所闻,这样,学生便明白其中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