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发菌的菌袋应注意哪些问题?

2025-05-18 00:28:2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为便于生产操作和减少污染源,培养料堆制发酵、配料、装袋、灭菌等工艺应在地面完成。将灭菌后的耳袋放入周转筐内用小车送入地下室接种,发菌。根据地下室的宽度,将接种后的料袋分行排列在铺有垫板的地面。4米宽的地下室,可堆成3行;2~3米宽的地下室可堆成2行,堆高1~1.2米。上堆的方法,温度低时可采用柴堆式,温度高时可采用“井”字形。有条件的地方,也可设专用层架,根据温度情况,分别集中在中、下层或进行分散性堆放发菌。为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耗,要尽可能利用18℃以上自然温度发菌。如果有必要,可采用干热加温方法提高室内温度。发菌室不宜过大,可分隔成若干个20~40米2的小间。地下室不需光照也适于毛木耳菌丝的发菌培养。为了便于操作管理,室内可设红光灯泡,有微弱光照即可。红光对毛木耳菌丝生长还有一定促进作用。发菌期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5%以下,地下室往往湿度较高,可采用抽风方法通风排湿。发菌期间要适时翻堆,一般在10天左右翻堆1次,使发菌整齐一致,提高发菌质量。对污染严重的菌袋,要移到地面处理。经35~45天菌丝在袋内长满,然后进行催耳和出耳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