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受不住低温,一遇低温,它的晶体结构就改变了,不再是那么整块整块,而成了粉末般的东西。锡的这种变化,有人把它叫做“锡疫”。
为什么会发生“锡疫”呢?
当你把一条锡弯曲过来时,侧耳一听,就会听到嚓嚓的声音,这是由于锡条里的锡晶体,在互相摩擦的缘故。
锡有两种晶体:在13.2℃以上,锡就是普通的这种白锡。然而,在13.2℃以下时,它会变成灰锡。灰锡与白锡完成两样,灰锡是粉末状的。如果一个锡酒壶,一旦变成了灰锡,那就不再是一个酒壶了,而是一堆灰色的锡粉,看去与一堆煤灰差不多。
在温度稍低于13.2℃时,这种转变的速度是比较慢的,所以即使在冬天,锡器放在屋里也不会变成一堆粉末。但是,温度越低,这种转变越快,在-48℃时,这种转变简直达到了最高点,一块白锡很快就会变成一堆灰锡。
1912年,一支外国探险队来到南极探险。他们所用的汽油桶都是用锡焊的,在南极的冰天雪地中,焊锡变成了粉末般的灰锡,汽油都漏光,以至使这支探险队全队覆没在南极!
如果普通的锡,与已经生了“锡疫”的锡接触,“锡疫”是会传染的。
在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见有些古代遗留下来的锡器与锡质奖章表面有许多斑点,那就是锡的“冻疮”——灰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