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清朝几个大家族的发展史!

2025-05-19 07:13:35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清朝的大家族:

1、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代表人物--孝庄太后、吴克善。

博尔济吉特氏其实就是孛儿只斤,也就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在蒙古族中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也是科尔泌草原上的主人。

博尔济吉特氏是清朝皇帝联姻的首选,女子多次入宫成为后妃。清朝是以人数较少的满族,统治人数庞大的汉族,需要施行“满蒙联姻”来稳固政局。

孝庄的哥哥吴克善,是骁勇善战的将军,经常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也许是因为功劳太高的缘故,他的脾气就有点不好,性格也是骄傲自大,就连顺治皇帝也要容忍他的一些不合理要求。

2、瓜尔佳氏家族,代表人物--费英东、鳌拜、荣禄。

费英东,开国第一功臣,是努尔哈赤最倚重的四大臣之一。受命总领八旗左翼四旗,屡建战功,被授予一等总兵官。受封三等信勇公,还做了额驸(皇帝的女婿)。

鳌拜是满清入关时的大将,立下汗马功劳,是顺治临终托付的四大顾命大臣之一;在康熙初年曾经权倾朝野,最后因为威胁到皇权,被康熙帝论罪处死。

荣禄是慈禧太后的亲信大臣,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帮助慈禧镇压了戊戌变法。其女瓜尔佳·幼兰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生母,被慈禧太后收为养女。

3、钮钴禄氏家族,代表人物--和珅、慈安太后。

钮钴禄氏是满族最历史悠久的大姓之一,清代后宫中亦有多位来自钮祜禄氏的后妃,比如:皇太极原配夫人元妃、乾隆帝生母孝圣宪皇后、慈安太后。

和珅是康熙中后期的权臣,著名大贪官,大奸臣。和珅的外貌出众,又聪明能干,善于奉迎上意,深得康熙皇帝的喜爱。和珅贪污腐化,嗜财如命,几十年间聚敛了富可敌国的巨大财富。康熙死后,失去靠山的和珅被嘉庆皇帝论罪、抄家、砍头。

4、叶赫那拉氏家族,代表人物--纳兰明珠、纳兰性德、慈禧太后。

叶赫那拉氏一族在清朝身居要职,地位显赫的人甚多,计其人口在满族中也是较多的一姓。纳兰明珠,是康熙时期的名臣,自侍卫授銮仪卫治仪正,迁内务府郎中,后来又做了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纳兰成德,是清初著名大词人,“清词三大家”,是明珠的长子。年少聪颖过人,文武全才。二十二岁时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后授三等侍卫,循进一等,武官正三品。

慈禧太后咸丰元年,后被选入宫,号懿贵人。咸丰死后,慈禧母凭子贵,与孝贞皇后并尊为皇太后,统治中国半个世纪之久。慈禧还让自己的侄女嫁给光绪皇帝,也就是后来下《清帝退位诏书》的隆裕太后。

5、富察氏家族,代表人物--富察·傅恒、福康安。

清帝后妃中有多位富察氏,乾隆帝原配皇后孝贤纯皇后就是出自沙济富察氏。

富察·傅恒是乾隆前期的名将。乾隆十三年(1748年),督师指挥大小金川之役,降服莎罗奔父子。乾隆十九年(1754年),力主攻打伊犁,平息准噶尔部叛乱。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担任经略,督师云南,分三路入缅作战,屡败缅军。

福康安是乾隆中期的名将。历任云贵、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福康安早年参加第二次金川之战。他先后率军平定甘肃回民田五起事、台湾林爽文事件、廓尔喀之役、苗疆起事。他还参加制定《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和金瓶掣签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博尔济吉特氏

百度百科-瓜尔佳氏

百度百科-钮钴禄氏

百度百科-叶赫那拉氏

百度百科-富察氏

回答2:

赫叶纳拉家族 各种旗人中,黄旗的人是最不安分的,而在黄旗人中,又数有野心的叶赫那拉氏族人最不安分。 在1644年,满族进关后不久,叶赫那拉氏族中一名成员被指控为了他个人和氏族的利益而谋反。这恐怕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后果,因为一开始,满洲人对中国并不重视,让满洲皇帝的一个儿子坐这个皇位。叶赫那拉氏族想把这个皇位给自己要来,可能是氏族中某些有野心的人看出,通过这个新的权位,可以有机会去控制日益膨胀的满洲皇族势力。但是这个阴谋未能得逞,因为一位皇族成员被安置到中国的皇位上,这样就有效地破坏了叶赫那拉氏族的计谋。叶赫那拉氏族不守本分的实质在他们企图夺取中国皇位的过程中充分地暴露,所以,从此,他们就处于可疑的地位,因而有人指控叶赫那拉氏族中有人谋反,皇帝自然就很容易相信。 被指控谋反的人声称自己无罪,但是完全无用。人家控告他,并找到了他谋反的罪证。他被判处火刑,要被绑在柱子上烧死。他至死喊冤。火焰慢慢地烧着他,当他要死的时候,这个叶赫那拉氏族的无名氏发誓,将来一定要报仇。 “将来总有一天,叶赫那拉将向皇族报复,总有一天要让他们在我们的手里受苦,他们会遭殃的。” 这种“诅咒”一直未被遗忘。这是很自然的,因为按传统概念,家庭中任何一个人受到耻辱,那么这种耻辱将波及全体家庭成员,而且代代相传,永无终结。所以,即使慈禧太后,在惩罚谋反的臣民时,也总是要用下面的这种古老的传统语言: “我能杀了老虎而留下虎崽吗?我能砍掉大树而留下树根,再从那里发芽生长吗?” 这种耻辱使叶赫那拉氏族声名狼藉,人们都相信,叶赫那拉氏族干不出好事来。当咸丰娶慈禧做妃子的时候,虽然慈禧是属于那被排挤的叶赫那拉氏族,但是却没有引起任何波动,因为她仅仅是做妃子,是处于很不重要的地位。当然,谁也没有预见到她会成为中国最高的统治者。当她生了一个皇子以后,皇室家族开始回忆起那诅咒,并且担心,在这种奇特的、扭曲的命运下,那诅咒是否会实现?当咸丰死后,慈禧当了太后,他们几乎认为那是确定无疑的了。慈禧本人对这一切是怎样考虑的呢?在慈禧作为太后的一生中,那个诅咒起了多少作用呢?是否她在蓄意寻找机会去实现那个被遗忘了的叶赫那拉氏族人的誓言呢?那就不得而知了。虽然皇室家族是相信她在蓄意谋划报复他们,但是慈禧太后从来没有谈到过这件事。 一方面,我们理解出于那诅咒而做的一切明显是有所企图的事情。但另一方面,太后对她自己家族和自己氏族中某些成员却非常苛刻。他们在朝廷里没有地位。某些会议,按规定是由皇室成员参加的,却不包括叶赫那拉家族,这似乎是为了拆穿那种谣言,说慈禧为了支持她氏族中那个受辱的成员而庇护那些反对皇族的人。 光绪险些被算做叶赫那拉氏族的成员,因为他的母亲是慈禧的妹妹。但是由于他是咸丰弟弟的儿子,因此,按照满洲规矩,他逃脱了这种危险。但是人们没有忘记他身上有那种耻辱的氏族的血液。当他被选为皇帝的时候,当然就出现了许多指责,不知道“理事十大臣”关于这事是怎么记载的。 “十大臣”是一些年老的退休官员,一共十人,组成一个监察团,参与朝政。他们的任务是谏议,他们可以根据需要对皇上进行温和的或严厉的批评。他们的身份可以被称作“皇上的监察员”。他们的职责是监督、批评和权衡任何可能出现的越轨事件,不管是公务上的、政治上的,还是社会上的。有一种已经流传了好几个世纪的有关这十名圣贤的特殊传统,他们可以给皇上上疏,可以对有争议的事情发表自己的见解。当然,皇上并不是必须听取他们的谏议,慈禧就常常撕毁那些奏章,只有那些使她感到满意的,她才接受。 “十大臣”也是朝廷的史官,他们以一种奇妙的方式来编写历史。每天他们注意观察朝廷的工作,特别是注意统治者的行动。每天结束的时候,他们把各自观察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扔进一个带有槽口的大盒里,这盒子保存在御史院的屋里。“十大臣”的每个人都不知道别人投到盒里的是什么内容。 在这一任统治者活着的时候,谁都不准打开这个盒子。只有等他死后,资料已经汇集完毕,一切都成为他统治时期的历史时,才把盒子打开。无疑,由于有了这种优越性,他们就可以愿意怎么批评就怎么批评。 当老佛爷选沁凤做光绪的妻子的时候,是否也考虑到了叶赫那拉氏族的诅咒,谁也不知道,除非她自己说过什么传到“十大臣”那里,被他们记载下来。但是沁凤确实是叶赫那拉氏族的后裔,因为她的父亲都统桂祥是老佛爷的弟弟。自然,对老佛爷选择沁凤的批评,主要是关系到那古老的诅咒,因为沁凤将来会成为皇后,这是连老佛爷都没有获得的称号;当然,老佛爷实际的称号和官阶都给她带来了更大的权力。 对这种选择的指责,另一个原因,不必过于强调的,就是沁凤的娘家有蒙古血统。在清朝入关之前,蒙古族曾被满族征服,所以两个民族之间有仇恨。为了保证满蒙两族人民和平相处,订了一个满蒙通婚的古老的条约。条约规定,如果一个中国皇帝生的女儿不止一个,那么必须嫁一个女儿给蒙古王子;但是满洲王子却很少娶蒙古姑娘,虽然按规定这是容许的,但是一般不鼓励这样做。沁凤的母亲是个蒙古女子,这就使有的人抱怀疑态度,因为这样一来就会使皇上与蒙古族的关系过于亲近。 选沁凤的时候,由于她的蒙古血统遭到强烈的反对,其实真正的原因却是因为她是叶赫那拉氏族的成员。是否慈禧唯一的目的就是让皇族失去对中国的统治权以实现叶赫那拉氏族的诅咒?还是她根本不关心那诅咒,就像她经常不关心叶赫那拉氏族和她自己的家族那样,而选沁凤只因为她是她的侄女? 老佛爷有没有预见到清朝的灭亡? 她,作为叶赫那拉氏族的一个成员,实际统治了大清帝国,而迫使皇族按传统习惯坐在帝座上当傀儡,她是否为此感到光荣? 恐怕没有一个人能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慈禧的史官为她准备的备忘录至今没有被汇编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