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形、地貌标志

2025-05-23 10:02:57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这类大形态标志,是上述大小形态及其伴生的建造组成古岩溶体系。在这里,我们只讲其中正向的溶丘、溶岜、溶岧、垅岗、台地和负向的㟖地、嵅地、坡地、岩溶(

)槽(谷)等古形态。这些形态局部被不同时期的古岩溶建造覆盖,经后期剥露出现在古岩溶不整合面附近。古形态供给的物源,于有利位置特别是负向形态的有利空间沉积堆积,形成的古岩溶建造,建造既是古形态(体)的伴生物,又是保护层(图8.1),岩溶不整合面下的石峰、残丘、复合峰、台地、溶岜等各种古形态标志,阳朔一带随地可见。

图8.1 广西阳朔附近古岩溶不整合面剖面

1.白垩系岩溶建造;2.上泥盆统碳酸盐岩(示古槽谷和残峰);3.古岩溶不整合面;4.实测、推测断层;5.碳酸盐岩岩层倾角;6.海拔高程

这类正形态组成的古岩溶地形,呈孤山(丘)或簇状、丛状山链,组成古岩溶岗地、台地、地块。其中古山体周缘或顶部、山间和岗(台)地,地块的局部被古岩溶建造覆盖,有些正形态上的溶槽(沟)、坑凹、斗林也充填古岩溶建造。古建造与下伏基岩呈不整合接触,如溶丘(峰)上顶托岩溶建造“帽”。“帽”底有根系状建造嵌入基岩。又如某些山体一侧与建造呈陡立、平缓、波曲状接触面。显示古地形的坡度变化。正形态组成的古台(山)地,常被断裂或揉皱破碎带复合,易发生岩溶改造,改造后的一些低丘(峰)、缓岗、坡麓等仍有古建造覆盖。但有时出露基岩块体、石芽、石峰或复合峰,或残存建造脉,有些仍是掩埋山(丘)体。这些现象是岩溶不整合的重要依据。

这类负向形态组成的古岩溶低凹地形,如㟖地、嵅地、槽谷、谷地、湖盆等,呈分散、断续分布,有些与正向形态溶岜、溶岧等呈平行或枝杈状相间分布,构成溶岜(岩)㟖(嵅)地、槽(谷)地。这些复杂的负向古形态,底部呈波状、阶梯状、箕状,局部有溶缝(裂),洞穴嵌入基岩,其壁面陡立、平缓、阶梯状,反映负向形态周边的起伏变化,是岩溶不整合的主要组成部分和特征之一。负向形态部分或全部充填岩溶建造,被剥露后建造残留厚度较大。

此外,岩溶改造后的岩溶形态,特别是峰洼差不大的岩溶台地或地块,局部有不规则状、垛状古钙华或古壁流石,并有河流的或坍塌的溶积钙砾岩混杂,这些古岩溶建造常有巨、粗晶方解石、霰(文)石团块、脉体、晶包共生,呈方向性、网络状分布,反映岩溶化地块或台地有古洞穴或古地下河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