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的个人简历和音乐资料都有哪些?

2025-05-18 08:58:5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赫 J·S·BACH(1685——1750)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世界音乐史上,巴赫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他的作品是历代著名作曲家崇拜和学习的榜样.
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的埃森纳赫城的一个音乐世家.大约从十六世纪开始,巴赫家族就已经出现了一些著名的音乐家.在这个家族所出的二十多代音乐家中,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成就最高.巴赫的父亲是一名中提琴手,哥哥是风琴师.他早年丧父后,便在哥哥的指导下学习音乐.幼年的巴赫对音乐兴趣浓厚,学起音乐来异常刻苦,很快便掌握了风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方法,同时也开始在作曲方面暂露锋芒.他在上中学时就开始广泛地参加各种音乐活动,以后又在吕奈堡的教学里担任歌手.这个时期,他在吕奈堡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的著名的音乐作品,大大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许多知识.中学毕业后,巴赫开始了自己艰苦的音乐艺术生涯.从1708年开始,他一直在魏玛,阿恩斯塔特和谬尔豪森的宫庭和教堂里担任乐师.当时他的身份和地位都很低下,生活困窘,在这种状况下,他还是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很高价值的作品.
巴赫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当时德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风貌与特点.在这一点上,他和另一位巴洛克音乐大师亨德尔大相径庭.亨德尔一直侨居国外,其作品风格受意大利等国音乐风格的影响较深,在创作上偏重于主调音乐, 而巴赫的音乐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音乐.他是一位著名的复调音乐大师.他的作品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巴赫技巧高超,作品内容深刻.他对许多音乐形式都作了重要的发展了创新,如协奏曲,管弦乐曲和钢琴曲等等.

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体裁形式也十分多样,其中有风琴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长笛曲,康塔塔,管弦乐曲及许多宗教内容的声,器乐作品等.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赋格的艺术》,《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六首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乐》和《b小调弥撒曲》等等.
巴赫一生对音乐艺术贡献巨大.他继承和发展了前辈曲家的创作手法.把复调音乐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对小提琴协奏曲形式的完善出作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布兰登堡协奏曲》为交响音乐的产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的钢琴音乐也十分突出,为后来贝多芬钢琴音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巴赫不但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和优秀的教育家.他在世时生活贫困,作品无人过问.死后数十年才得到人们的重视,被推崇为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大师.1750年2月28日,巴赫在莱比锡逝世,终年六十五岁

约翰·塞巴斯梯安·巴赫于1685年3月21日生于爱森纳赫.他的家庭是音乐世家,家庭成员有的是附近城镇或都市的风琴师或合唱长,有的是市政府或宫廷的乐长或乐师,在三百年之间,经七、八代人,出自这一家族的音乐家,多达六十余人.至今在历史上有不少父子两代或兄弟二人都具有音乐才华的例子,但是,如巴赫一家那样,将这种才能持续几世纪之久的例子,在医学上、遗传学上都是罕见的.
巴赫的家族中,许多人都是多子女的,巴赫的父亲共有六男二女,然而长寿者仅有三男,塞巴斯梯安是其幼子.附带说说,巴赫本人前后有两位妻子,前妻生育了十三个孩子,后妻则生育了七名子女,共生育了子女二十人,但在他去世时,仅剩下九人,已不足其半数.

巴赫作为幼子渡过了幸福的幼年时代,但在九岁时丧母,翌年又失去了父亲,由一位兄长抚养,在奥雷德鲁夫接受普通教育,他在十五岁时获得谋生之路,去吕内堡工作,后来又在阿恩施塔特、魏玛、米尔豪森等地工作,晚年在克滕的五年和在莱经锡的二十七年,是其创作上的最重要时期,他最著名的杰作都出自于这一时代,他的作品收辑在五十九卷的全集中,其中包括为星期日做礼拜而写作的二百首康塔塔(实际上共有三百余首),每星期日演奏一曲,可供演奏五年之久.
巴赫的晚年,除了因为他的艺术不被人理解而感到苦闷外,大体上是幸福的.他比一般人更痛爱子女,幼小的孩子们都善于演奏一两种乐器,随时可以全家举行合奏.而且他的许多弟子都对他非常尊敬.

1747年,巴赫最后一次去柏林.他的儿子卡尔·菲利浦·埃玛努埃尔·巴赫是腓特烈大王的古钢琴演奏家.他为了去看望儿子的幸福家庭,并向大王表示敬意.大王自己能作曲,并在宫中的集会上亲自独奏横笛,是显示本领的一位有意思的人物.大王正在桑斯西宫中演奏时,得悉巴赫的到来,他手中提着横笛告诉大家说:"诸位,老巴赫来了!"立即派马车前去旅馆迎接,巴赫就穿着旅行服装即刻进见.根据大王的请求,他即兴作出六声部的赋格曲,又根据大王所作的主题,即席边作曲边演奏.他回到莱比锡后,根据大王的主题,又重新改作,抄写清楚后献给了大王,这就是著名的《音乐的奉献》.这旨为横笛、小提琴和古钢琴而演奏的乐曲,当然,横笛部分是为了供大王演奏而写的.

只要看一看巴赫的音乐作品目录,其分量和种类之多就会令人惊叹.他虽然一部歌剧也没有写作,但在教会和世俗两方面,都留下了声乐和器乐各种体裁的作品.
对位法音乐是由巴赫所完成并由他来结束的,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两集四十八首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戈德贝格变奏曲》、晚年的《音乐的奉献》以及《赋格的艺术》等.平均律钢琴曲集是第一次用作品实际地证明了二十四种平均律的调性.同音异名调的理论,虽从相当早期就已产生,但 一直没有以七个降号或升号作为主调调号而使用的实例.这一曲集的各曲是幻想式的前奏曲和赋格,第一曲是C大调,第二曲是c小调,其后以C大调、c小调的顺序排列,直至b小调的第二十四曲为线.这种设想后来成为贝多芬的前奏 (作品二十九)和肖邦的前奏曲的范本.运用对位法的顶峰可从他生前的最后一部作品<赋格的艺术>中见到,他把超越人类脑力极 妙技,处理得极为简单而鲜明,其中的对位技巧极为复杂精致,绝非仅靠耳力所能理解.

他所有的协奏曲和奏鸣曲几乎都受到意大利器乐的影响.通俗的名曲《意大利协奏曲》是钢琴(古钢琴)的独奏曲,其形式完全模拟了维瓦尔第的合奏协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其它全部器乐协奏曲虽然可说也都如此,但其中有不少作品是把维瓦尔第的提琴协奏曲改编成为钢琴协奏曲的.他的奏鸣曲与古典派的奏鸣曲形式完全无关,也都是按意大利"教会奏鸣曲"形式写成的.

<马太受难曲>不仅是巴赫最著名的杰作,而且由于丰富的巴罗克风格的表情而成为在同类音乐中无与伦比的名作.这首受难曲1729年在莱比锡首次上演时,宛如演奏意大利歌剧一般,其过分的表情使人们感到厌倦.因此,这部大作在以后的一个世纪里,完全被遗忘,几乎濒于湮没而失传,整整过了一百年,到了1829,由于门德尔松演奏了此曲,才造成对巴赫再认识的端绪,从此世界各地研究巴赫的热情大为高涨.

一言以蔽之,巴赫的巴罗克式的艺术,以他的一代便告结束,甚至他的多数子女也都全部走向新兴的古典主义方向.在柏林工作的次子埃玛努埃尔及被称为伦敦巴赫的克利斯蒂安,都是为海顿、莫扎特等人走向主调音乐开辟道路的音乐家.

回答2:

巴赫 (1685-1750)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又是管风琴演奏家。他生于爱森那赫市一个音乐世家,十八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但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响构思的核心,但他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的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
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弥撒曲》等,其中代表性的作品为大型声乐套曲《马太·受淮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宗教改革运动康塔塔》、《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器乐作品《布朗登堡协奏曲》六首、《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两集、《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意大利协奏曲》、《赋格的艺术》一集、《音乐的奉献》一集、《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六首等。
但由于当时种种社会原因,巴赫的创作才能未得到应有的尊重,直到十九世纪中叶,经门德尔松等人的大力推荐,他的作品才得到大量出版和演奏。巴赫的作品对近代西洋音乐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西欧他有"音乐之父"和"不可超越的大师"的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