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大地》读后感

2025-05-14 03:56:03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不得不说,《大地》造就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赛珍珠,同时赛珍珠又通过《大地》实现写作目的,这是一个在当时看来令人震惊却又骄傲的事实。同时这部作品让人从一个虽是外国国籍却又饱含对中国人理解的伟大作家的角度看出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的某些品性,她深刻而温暖的关于人性的见解着实引人深思。读完后王龙这个主人公角色的变化以及其复杂性,给人带来深思与触动。 一贫穷时代的王龙诠释人性质朴善良 首先,在中国传统观念中,“百善孝为先”,而王龙从始至终无论是否有点腐化,但是对于父亲的孝顺与善心都能给人无限的启示。当父亲责骂说:“难道我今天不吃饭了?”王龙回答说:“我这就去做”。以及后来文章中这样说道,“他(王龙)一般都煮玉米粉粥给他父亲,而自己不吃”都从这种微小的细节引人深思。虽然他们生活在一个贫穷的时代,但是这种无怨言无所取的孝顺给人无限温馨;反观当代社会,虽然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是无数“啃老族”、“月光族”的诞生难道不是另外一种退步吗?只是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父母的劳动成果,只是在需要钱需要帮助的时候可能给家里打一个电话,只是在心情不好时候对家长发脾气,而没有对长辈对亲人的体谅与关心,缺少一份爱与责任感。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目前没有什么经济收入,但是还是可以通过平日对父母的一句问候,通过平时良好的学习成绩来回报养育之恩。常怀感恩之心,常做孝顺之事,将孝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首先给父母带来无限幸福,其次也是为了自己的未来,最后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 其次,主人公王龙还具有平和的精神。书中这样写到,“但王龙很会过日子,他不像村里好多人那样,随便花钱赌博或买些奢侈的食物,他不必像他们在卖不出好价的收获季节把粮食卖掉,相反地,他把粮食保存起来,等下雪或过年的时候再卖,那时候城里人会出高价钱”。首先,笔者不认为这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恰恰通过将王龙和他人的对比,体现出王龙的平和不焦急。试想,在当时贫穷的社会环境大背景下,收获了粮食而不是贪一时之财将其卖出而是采取适当策略赢得一份可观收入,从侧面展现出一个朴素质朴的中国农民应有的平和的心态。

回答2:

口气看完赛珍珠的《大地》。可读性非常强。
   然而让我想起十九世纪的一幅法国宫廷画,里面画的是中国的男女,翠绿的竹子、女子的衣服、男人的辫子……都是中国的东西。女子坐在中间,旁边坐了一个男人,非常唯美奢华,却一看而知是西方的东西:西方男女的动作表情,只不过套上了中国的背景。
   赛珍珠非常了解中国,但她始终没有办法掌握中国人的内核,看似地道的中国故事后面其实是美国的一种庄园式的理想。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王龙的穷人怎样在结发妻子阿兰的帮助下经历困苦之后发了财,并开枝散叶,成为地主以后便娶了一房妾。不久妻子病故,他仿佛重新意识到了什么,又回到了乡下,与他的土地相依为命。
   这也许是那个年代中国最平凡不过的故事,但任何一个中国作家都不会以这样的方式来讲这个故事: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大地”的一种崇拜,对女性的崇拜。
   中国人不崇拜什么,我们生就是实用主义的。“大地”对我们而言早已不是神祗,而是另外别的什么东西。我们有的是田园诗人,但我们没有田园牧歌。
   故事对阿兰的描写倒是传神的:沉默、顺从、惨死。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但这个女性太平板,太完美了。事实上中国女人从来要复杂得多——如果说女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那那个年代的中国女人将是其中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克在赛珍珠笔下,连妓女荷花也显得那么苍白淡薄,仿佛只会耍耍小脾气的少女。唯一刻画得与中国女人比较相近的“表婶”又显得过于反面,像是泼妇了。
   无论如何,她处理不好中国女人的性格,在另一个长篇《庭院中的女人》中也是,吴太太怎么看怎么像美国南部种植园的女主人,而不像中国大家族的掌门人。
   我忘了我是怎么知道赛珍珠这个名字的了,我甚至看过她领取诺贝尔文学奖的影像片断,依稀记得她穿了一件有粗大腰封的长裙,闪耀着金属的光泽。
   这个奖,她倒是当之无愧的,无论中文英文,她的小说可读性实在强得很,画面感也营造得相当漂亮。而且她笔下的中国,相当程度上满足了美国人对这个古老东方大国的幻想,表达了一种“田园牧歌”的理想境界。
   可中国不是这样的。我想任何人只要读过她的小说,都会觉得不对劲,刹那说不出来,只觉得中国不是这样的,以前不是,现在也不是。
   赛珍珠几百万几百万个字,竟不如张爱玲的一句“可爱的女人实在可爱”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