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艺是国兰艺术发展的一个崭新的支流,它以变化多、审美对象更复杂(现代已把叶艺和花艺结合起来,追求花叶双全,从而大大拓展了兰花的欣赏视角)、栽培技术要求更高为特点,引起了广大兰艺爱好者的关注。在叶艺栽培实践中,有二个问题是很多兰友所关注的:一是叶艺究竟是否可以施氮肥,或者对健壮且艺相较稳定的苗是否可以适度施氮肥,以进一步促进兰苗的壮大和提高抗性;二是叶艺苗出青芽究竟要除芽还是留着任其生长变化。
1.首先要明确叶艺兰栽培的目标或落脚点。叶艺作为国兰艺术发展的一个崭新方向,它的审美观和趣味中心与传统花艺有着很大的区别,严格意义上讲叶艺是以叶的色彩对比和变化为审美对象,花艺则以花的香和型为趣味中心,色处于从属地位。由于叶艺与花的性状在细胞遗传基因的稳定性上有很大的差异,前者远比后者稳定性差,所以叶艺更富于变化,与后天的环境有紧密的关系,即后天因素对叶艺的作用远比花艺大,甚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叶艺栽培的目标应是:提供叶艺艺相稳定或促其向预定方向发展的栽培环境。落脚点是未来而不是现在即使今后的叶艺更漂亮,艺相更高,至少要达到保持现有的艺相。如这个栽培目标能确立,则不难看出,叶艺栽培不能以兰草现在的艺态作为依据,艺好就认为必定成高品位的艺兰,可以高枕而卧放纵管理了,其实叶艺兰的栽培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保艺促艺过程,可以说叶艺除了边艺(黄、白镶边)外,没有真正绝对稳定的品种的,现在艺相好,不一定今后每年都好,它只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这也正是叶艺富于挑战性的艺术魅力所在。所以认为艺好可以适当施氮肥以促进兰草的生长,艺差才要严格禁止不施氮肥的观点我个人认为是危险的做法。之所以这样说,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我们应正确认定氮肥对叶艺的影响究竟是正面还是负面的?科学研究与实践早证明,氮是合成绿叶素的主要成份,氮含量高的植物叶色会变得浓绿。我在叶艺实践中也做过一次对比试验,用同种先明后不暗的斑缟艺分二盆,一盆严格不施氮肥,一盆按花艺的栽培模式管理(生长期叶面喷0.1%尿素和磷二钾),光线条件一样。第二年,不施氮肥的出艺稳定,而另一盆就模糊了,并且越到后来绿叶素越多,再次年,后者完全返青。现在还在试验中,看返青后究竟能否恢复叶艺?多久开始恢复?能恢复到怎么样的程度?所以氮肥对叶艺的影响可以肯定总体是负面的。当然提出适度施氮肥在健壮稳定的叶艺苗上,从辩证的角度也是有道理的,那是是基于维持兰草正常生理对氮元素需求的角度说的,以在保持艺相的前提下促使兰苗更健壮。然而这毕竟是从理论的角度看的,在实践中究竟怎么样的“适度”才适当和怎么样实现这个“适度”实在很困难。反而作为一个艺兰的观点存在,在观念上很易对兰友尤其是初学者误导,认为叶艺可以施氮肥,就放心去施,再加浓度上的偏差、肥源肥性的差异,初学者一不小心就倒艺。既然叶艺追求的目标是叶上的绿叶素缺损造成的色彩,而这个色彩的显性性状又是很富于变化甚至不稳定的,所以如现状好就去施氮,就为下代艺相的变坏提供了机率,这就与我们叶艺栽培的目标――“着眼未来更好的叶艺”相违背了。因此就是要为使健壮且艺佳的苗提供适度的氮肥,最好也还是通过栽培介质所含的氮元素来提供如采取勤换介质的方法为稳妥,而应严格避免使用速效的化学氮剂直接施肥。
2.关于出青芽的处理。叶艺出青是很常见的现象,尤其刚下山的期待品,由于环境剧烈变迁,出青率更高。对它的处理,我实践的感受是:总的及时分离青芽是原则。但具体必需视兰草的情况。
下面以先明艺为例:
(1) 父代是壮苗的,出芽全青,只要六月底前,毫不留情地去掉,以促使再发芽。一般如是偏缟艺,青芽往往出在青的一侧,而有缟的一侧进艺可能性最大。所以我在实践中一般对叶艺的出芽特别注意跟踪观察,在青的一侧的芽出来后,只要长到有1cm高度还看不出艺,即摘去。如同时有二个芽,则摘青侧留有艺侧。如是中透、图斑缟、虎斑、蛇皮等没有纵向艺向差异的艺类,除芽后第二次再出青芽,就基本可以认定此期待品种艺相稳定性差,品质就低了。一般再观察二年,无进艺趋势就可以淘汰了。
(2) 父代弱苗,由于考虑保种的问题,就要谨慎,一般只能让青芽长成苗,尽量保护父代草不回掉,到11月或次年二月底三月初马上分离,分别栽培。我今年有一个中缟品种,去年春天下山,每芽只有3叶的二苗龙根苗,当年出一芽,全青。我不敢动它,尽力保护老草不回,新芽成苗,今年二月翻盆分离,现在老草出了一苗4叶的中草,居然进艺成很亮丽的中透高艺,而青芽出来的仍是青叶。由此可见,栽培叶艺,应以保持艺相的稳定和发展为第一要,即使要复壮兰苗也必需在保持艺相的前提下出进行。不能通过先让苗返青,以提高成活率(返青后肯定能大大提高抗性,生长也会加快),再期望青叶品种复艺,这样既浪费宝贵的时间,又很难保证青叶品种能否再重现原来的艺相。风险很大。当然叶艺目前是兰艺中最高的技艺,本身风险性比花艺大得多。我真心忠告新涉兰艺的朋友,最好先别急于实践很高品质的叶艺品种,而老老实实地打好花艺栽培基础,等花艺得心应手时,玩叶艺自然水到渠成了。否则十有八九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叶艺兰的鉴别与莳养
兰草由于生长的地理位置、环境、水分、光照、土质等诸条件,促使有的兰草产生艺的基因,突变性成为叶艺兰。叶艺兰由于活跃多变、艺的流动性,在莳养中常出同嘴、边、扫尾、斑、缟及多种艺等形式,使叶面上布满各种色彩,构成了令人喜爱的色调鲜艳、色调分明的图案。我多年来深入大别山区;多年来莳养叶艺兰的观察、摸索和实践,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挑选和鉴别叶艺兰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艺的鲜明性无论是叶艺的嘴、边、扫尾还是线、斑、缟,或是金色,或是银色,或是少量的黑艺,都要看金、银艺与兰叶的绿色的对比度是否清晰、鲜明,对比度反差越大越好,有培养前途;如果艺暗、对比度不清晰,或青黄混杂、模糊不清的,或被强烈阳光晒成黄色,这种艺种之,容易失去光泽,退艺返青,没有培养前途。叶艺兰一旦出现这种返祖现象,就失去其经济价值和观察价值。先明性和后明性有的叶艺兰一发新苗,艺非常清晰、鲜明,有光泽,一直到老叶枯萎,始终保持艺的本色,这种艺是先明性,我曾经从佛子岭水库购得一盆春兰金缟,三年后老叶还保持金黄艺。有的艺草一发新草,嫩叶上隐约可见艺的存在,越养艺越鲜明,这种草称之为后明性。我曾在霍山县城关镇访到四株春缟燕尾,属于这种类型。这盆春兰在1997年参加华东六省一市兰展中被评为二等奖。今年发草已抽银缟。无论先明性与后明性,都是比较理想的叶艺兰。先明后暗与隔代相传有些叶艺兰发新苗时,艺非常清晰、鲜明,越养越暗淡,直至艺色退得一干二净。霍山县五显镇,有人挖了20多苗春兰银斑,苗壮、草长、叶宽,今年发三苗新草,不仅没有出艺,连老草的艺都全部消退。有的叶艺兰,第二代新苗没有艺,第三代发草又出高艺;有的隔代或隔二代又出艺,所以碰到这种情况,切不可割除或弃之。进艺还是退艺挑选下山叶艺兰的,最好看两代或三代草,可以确定进艺还是退艺。往往有两种情况:有的一代比一代强,草越养越壮,艺越出越好。我曾在舒城晓天购得2苗银边蕙兰,一苗老草银边窄,一苗新草银边宽,草质厚有光泽,第三代小草抽银缟,艺一代比一代强;有时莳养一株金艺片缟,叶有光泽,艺色比较亮,第二代出线缟,第三代艺色全退;所以在鉴别、挑选下山叶艺兰时,最好看两代以上的草,才可以确定艺的稳定性,才能确定进艺还是退艺。艺位与艺向叶艺兰艺突变的根本原因,由外部条件的激化,促使植物内在基因变异起作用。艺的活跃性、多变性、流动性,使叶面各个部位出各种各样的艺色;挑选时,必须看艺的位置和艺的延伸方向。叶艺兰的艺,会出现在全草的各个部位。挑选时,出现在脚壳上比出同在叶梢上的好;出现在叶子的中梁的出现在两侧好;银艺比金艺好。除了看艺位外,还必须扭艺丝的延伸方向。从睛到上、从中梁向两侧延伸。去年我购了一株银艺大扫尾,叶面有五分之二的银艺,丝丝银艺向下延伸,像银丝马尾似的;今年发新草,叶面同时出现了斑、缟、覆轮、鹤艺,出现了可喜的多种艺,同时又发一芽。一定的叶绿素叶绿素是植物生存的保证,缺乏叶绿素,植物就会枯萎、死亡。叶艺兰也同样如此。全黄的发亮的幽灵草,艺已达到高峰。由于缺乏叶绿素,不到两年就将死亡。一些高艺的金、银覆轮,靠两条细细的绿边供给叶绿素;一旦叶梢开始枯萎、腐烂,就会一节一节往下腐烂,直到全株消失。所以隔代相传的高艺覆轮,靠间发的那苗青草,像血脉中的血液循环一样,通过球茎输送到另一株高艺品种。所以在挑选、鉴别叶艺兰时,一定要考虑叶绿素,否则事与愿违,容易失败。挑好的叶艺兰难,养好叶艺兰难度也比较大。近年来,我对如何养好叶艺兰进行摸索和实践,取得了理想效果。我的养兰主要重视:选、养好兰根根的好坏,直接影响兰的生长。挑好叶艺兰后,再看根系的生长状况:根粗壮、饱满的可直接上盆莳养;瘪根多但又不是死根的,则先用山土栽培,水分可适当大一些,待恢复元气后,再移植,进行正常管理,再则,剔除杂质,剪去腐根;根少时,可先用苔藓裹种,由于透气性强,湿度够,很快会长出新根。选用土盆栽培要想种好叶艺兰,必须重视花盆的选择,我用泥盆、瓷盆、朱砂盆分别进行种植、护养,结果以泥盆为最好,朱砂盆、瓷盆次之。去年有五苗银边春兰,种在获奖的朱砂盆内,由于口、空间小,结果在夏天糊头,成了半截,后移植泥盆,慢慢恢复元气。由于泥盆透气性强,利用夏天散热,冬天吸热等条件,养出来的兰,根粗、苗壮、艺明、色艳、花香。用朱砂盆、瓷盆莳养时,一般盆要大一点,要有兰苗生长的空间,盆底垫5~6cm瓦片为宜。 植料的选用与配制养好叶艺兰,我先后对植料进行选用与配制。1.细竹根山土。这种土从山下小竹里挖来,土中细根较多,疏松、通气,排水性强,又带有微酸性,如果在盆底垫一些细竹根,发根效果十分理想;它的缺点是土质较瘦;2.松针土。用山上已腐烂的黑色松针连表土一起扒下的土,这种土除了疏松、通气、排水性能好外,还有一定肥效;3.用四份竹根土和一份谷壳灰拌和使用,使盆土不板结,还含钾肥,起到杀菌作用;4.用风化石70%掺入30%山土使用。近年来用风化石莳养,盆盆叶艺兰出苗,艺色鲜明、光亮,而且都出艺,均向好的方向发展。有一盆原有芝麻黄斑春兰,去年发展为一大段一大段银斑。光照是养好叶艺兰的关键目前不少文章中,认为叶艺兰日照时间从上午8~9点钟为宜。本人在1996年发表的《大别山叶艺兰》中也如此提法。在近年的实地考察中,认为这种提法不全面:1.在大别山区有一苗四节斑的叶艺兰,生长在山岭的石缝里,光照从太阳一出来,一直晒到太阳下山;2.在舒城县与霍山县的交界处,无任何遮蔽物,呈丛6苗蕙兰银斑草,生长得非常好;3.在霍山县的单龙寺一户挖兰人家,看到放在屋前菜地里的金、银缟草,被太阳从早照到晚,仍然长得粗壮、艺色光亮、艳明,十分炫目。本人认为,在32℃以下,可以多照,但要避开强烈的阳光的直射;另外夏天也可用75%的遮荫网遮阴;阳光的照射,有利于斑缟的显现,加重艺色,反之,光照少则容易褪色。湿度、施肥的控制叶艺兰的莳养,宜盆土偏干,然而它的叶面却要加强湿度,使之水淋淋,最为喷雾状的,这样艺色始终保持可爱,鲜明的状态。施肥应注意,氮肥尽量少施,甚至不施。我尝试过一个月施一次磷酸二氢钾,结果表明,如果肥料过重、氮肥过重,就会使兰株强壮、叶绿素增加,而艺色变差,甚至消失。叶艺兰的艺丰富、多样、生动,并且有流动性,栽培与莳养中,应根据每株兰的情况进行管理。
叶艺兰的鉴别与莳养
兰草由于生长的地理位置、环境、水分、光照、土质等诸条件,促使有的兰草产生艺的基因,突变性成为叶艺兰。叶艺兰由于活跃多变、艺的流动性,在莳养中常出同嘴、边、扫尾、斑、缟及多种艺等形式,使叶面上布满各种色彩,构成了令人喜爱的色调鲜艳、色调分明的图案。我多年来深入大别山区;多年来莳养叶艺兰的观察、摸索和实践,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在挑选和鉴别叶艺兰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艺的鲜明性无论是叶艺的嘴、边、扫尾还是线、斑、缟,或是金色,或是银色,或是少量的黑艺,都要看金、银艺与兰叶的绿色的对比度是否清晰、鲜明,对比度反差越大越好,有培养前途;如果艺暗、对比度不清晰,或青黄混杂、模糊不清的,或被强烈阳光晒成黄色,这种艺种之,容易失去光泽,退艺返青,没有培养前途。叶艺兰一旦出现这种返祖现象,就失去其经济价值和观察价值。先明性和后明性有的叶艺兰一发新苗,艺非常清晰、鲜明,有光泽,一直到老叶枯萎,始终保持艺的本色,这种艺是先明性,我曾经从佛子岭水库购得一盆春兰金缟,三年后老叶还保持金黄艺。有的艺草一发新草,嫩叶上隐约可见艺的存在,越养艺越鲜明,这种草称之为后明性。我曾在霍山县城关镇访到四株春缟燕尾,属于这种类型。这盆春兰在1997年参加华东六省一市兰展中被评为二等奖。今年发草已抽银缟。无论先明性与后明性,都是比较理想的叶艺兰。先明后暗与隔代相传有些叶艺兰发新苗时,艺非常清晰、鲜明,越养越暗淡,直至艺色退得一干二净。霍山县五显镇,有人挖了20多苗春兰银斑,苗壮、草长、叶宽,今年发三苗新草,不仅没有出艺,连老草的艺都全部消退。有的叶艺兰,第二代新苗没有艺,第三代发草又出高艺;有的隔代或隔二代又出艺,所以碰到这种情况,切不可割除或弃之。进艺还是退艺挑选下山叶艺兰的,最好看两代或三代草,可以确定进艺还是退艺。往往有两种情况:有的一代比一代强,草越养越壮,艺越出越好。我曾在舒城晓天购得2苗银边蕙兰,一苗老草银边窄,一苗新草银边宽,草质厚有光泽,第三代小草抽银缟,艺一代比一代强;有时莳养一株金艺片缟,叶有光泽,艺色比较亮,第二代出线缟,第三代艺色全退;所以在鉴别、挑选下山叶艺兰时,最好看两代以上的草,才可以确定艺的稳定性,才能确定进艺还是退艺。艺位与艺向叶艺兰艺突变的根本原因,由外部条件的激化,促使植物内在基因变异起作用。艺的活跃性、多变性、流动性,使叶面各个部位出各种各样的艺色;挑选时,必须看艺的位置和艺的延伸方向。叶艺兰的艺,会出现在全草的各个部位。挑选时,出现在脚壳上比出同在叶梢上的好;出现在叶子的中梁的出现在两侧好;银艺比金艺好。除了看艺位外,还必须扭艺丝的延伸方向。从睛到上、从中梁向两侧延伸。去年我购了一株银艺大扫尾,叶面有五分之二的银艺,丝丝银艺向下延伸,像银丝马尾似的;今年发新草,叶面同时出现了斑、缟、覆轮、鹤艺,出现了可喜的多种艺,同时又发一芽。一定的叶绿素叶绿素是植物生存的保证,缺乏叶绿素,植物就会枯萎、死亡。叶艺兰也同样如此。全黄的发亮的幽灵草,艺已达到高峰。由于缺乏叶绿素,不到两年就将死亡。一些高艺的金、银覆轮,靠两条细细的绿边供给叶绿素;一旦叶梢开始枯萎、腐烂,就会一节一节往下腐烂,直到全株消失。所以隔代相传的高艺覆轮,靠间发的那苗青草,像血脉中的血液循环一样,通过球茎输送到另一株高艺品种。所以在挑选、鉴别叶艺兰时,一定要考虑叶绿素,否则事与愿违,容易失败。挑好的叶艺兰难,养好叶艺兰难度也比较大。近年来,我对如何养好叶艺兰进行摸索和实践,取得了理想效果。我的养兰主要重视:选、养好兰根根的好坏,直接影响兰的生长。挑好叶艺兰后,再看根系的生长状况:根粗壮、饱满的可直接上盆莳养;瘪根多但又不是死根的,则先用山土栽培,水分可适当大一些,待恢复元气后,再移植,进行正常管理,再则,剔除杂质,剪去腐根;根少时,可先用苔藓裹种,由于透气性强,湿度够,很快会长出新根。选用土盆栽培要想种好叶艺兰,必须重视花盆的选择,我用泥盆、瓷盆、朱砂盆分别进行种植、护养,结果以泥盆为最好,朱砂盆、瓷盆次之。去年有五苗银边春兰,种在获奖的朱砂盆内,由于口、空间小,结果在夏天糊头,成了半截,后移植泥盆,慢慢恢复元气。由于泥盆透气性强,利用夏天散热,冬天吸热等条件,养出来的兰,根粗、苗壮、艺明、色艳、花香。用朱砂盆、瓷盆莳养时,一般盆要大一点,要有兰苗生长的空间,盆底垫5~6cm瓦片为宜。 植料的选用与配制养好叶艺兰,我先后对植料进行选用与配制。1.细竹根山土。这种土从山下小竹里挖来,土中细根较多,疏松、通气,排水性强,又带有微酸性,如果在盆底垫一些细竹根,发根效果十分理想;它的缺点是土质较瘦;2.松针土。用山上已腐烂的黑色松针连表土一起扒下的土,这种土除了疏松、通气、排水性能好外,还有一定肥效;3.用四份竹根土和一份谷壳灰拌和使用,使盆土不板结,还含钾肥,起到杀菌作用;4.用风化石70%掺入30%山土使用。近年来用风化石莳养,盆盆叶艺兰出苗,艺色鲜明、光亮,而且都出艺,均向好的方向发展。有一盆原有芝麻黄斑春兰,去年发展为一大段一大段银斑。光照是养好叶艺兰的关键目前不少文章中,认为叶艺兰日照时间从上午8~9点钟为宜。本人在1996年发表的《大别山叶艺兰》中也如此提法。在近年的实地考察中,认为这种提法不全面:1.在大别山区有一苗四节斑的叶艺兰,生长在山岭的石缝里,光照从太阳一出来,一直晒到太阳下山;2.在舒城县与霍山县的交界处,无任何遮蔽物,呈丛6苗蕙兰银斑草,生长得非常好;3.在霍山县的单龙寺一户挖兰人家,看到放在屋前菜地里的金、银缟草,被太阳从早照到晚,仍然长得粗壮、艺色光亮、艳明,十分炫目。本人认为,在32℃以下,可以多照,但要避开强烈的阳光的直射;另外夏天也可用75%的遮荫网遮阴;阳光的照射,有利于斑缟的显现,加重艺色,反之,光照少则容易褪色。湿度、施肥的控制叶艺兰的莳养,宜盆土偏干,然而它的叶面却要加强湿度,使之水淋淋,最为喷雾状的,这样艺色始终保持可爱,鲜明的状态。施肥应注意,氮肥尽量少施,甚至不施。我尝试过一个月施一次磷酸二氢钾,结果表明,如果肥料过重、氮肥过重,就会使兰株强壮、叶绿素增加,而艺色变差,甚至消失。叶艺兰的艺丰富、多样、生动,并且有流动性,栽培与莳养中,应根据每株兰的情况进行管理。
一年期银边吊兰出售价每盆10元
银边吊兰是吊兰(Chlorophytum comosum (Thunb.) Baker)的一种,属常绿草本,具根茎和肉质根。喜温暖、湿润、半荫的环境。耐寒力较差,宜排水良好,肥沃的沙质土壤上生长。
叶基生,宽线形宽1--2厘米,长30厘米左右,绿色。银边吊兰叶片边缘为白色;金边吊兰叶片边缘为淡黄色,金心吊兰叶片中部有淡黄条斑。吊兰花梗细长,超出叶上,花梗弯曲,先端着花1--6朵,总状花序,花小,白色,花被2轮共6片,雄蕊6枚,子房绿色。花期6---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