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合作的公司提条件,怎么委婉点说

跟合作的公司提条件,怎么委婉点说
2025-05-10 01:22:2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与外部公司合作,什么才是产品经理的正确沟通方式?

不知道在你的职业生涯中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公司的产品是需要两家公司的一起合作来完成的,其中涉及到产品、设计、技术、测试、运营等每个部门的协作,两家公司合作来做一个产品。

虽然作为产品经理不缺少跟技术、运营等部门打交道的经验,但那还都是局限在一个公司的范围内,解决问题的最终决定权也在自己公司的高管手里,很多问题都是可控的。但是与别的公司合作就不一样了,跟外包公司还不同,外包公司是一方出钱一方出力,甲方的话语权更大一些,乙方在满足甲方需求的前提下,可能也不会提出过多的主见,双方员工的心里都有一个默认的守则。

我要说的这种合作模式中,双方公司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各自的分工、职责不同,这样的话在过程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各种小的摩擦更是不可避免。而对我来说,与外部公司的技术和设计沟通也还是头一次,合作的一年多来也有了一些收获,深深感受到沟通的重要性。

1.明确各自的职责

两个公司合作往往是因为各有各的优势,彼此取长补短,在项目开发前首先要明确好各自的职责。这事说起来这点挺简单的,做好各自的工作就好了,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还是有很多模糊的地方,为了避免矛盾产生主要还是要明确各自的边界。

说个例子,我们跟对方公司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内容是放到对方家的平台上,为了避免内容风险,对方会给我们一定的要求,至于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上什么内容就是我们公司自己把控了。两家公司各自职责的明确这是合作的前提。

2.明确名词概念和文档中的内容

虽然同属互联网行业,对于行业内的一些常见的名词,例如产品,UI设计等,大家都很熟悉,但是不要自以为是,为了防止做无功用,彼此还是要明确一些,哪怕多问一嘴,也是有必要的。

我们就吃过这个亏,对方公司当时让我们提供一下产品详细设计文档,我们以为是产品需求文档,所以就把产品文档发过去了(为了体现专业性,发出之前我们还临时评审、修改了一遍)。结果后来却发现原来我们理解错了,人家说的“产品设计文档”其实是指技术开发文档。这就造成我们在错误的方向上花费了时间,而正确方向的事情,技术文档还一直没写,耽误了时间,最后没有得出想要的结果。

更重要的碰到这种事情,往往是说不清的,没法追责,所以为了避免出现这种问题最好还是提前沟通一下比较好。

除了明确术语概念外,还要提前沟通好合作中所需要书写的文档以及文档的内容。有了文档能够减少沟通成本,避免扯皮。关于文档,最重要是应该明确其中都要有哪些内容,只要文档中的内容,特别是关键点,有就可以了,形式不重要。

3.确定沟通方式和工作流程

沟通方式分两个方面:一个是确定一种沟通的工具,比如说邮件、QQ、微信等;一个是建立定期开会的制度,开会除了讨论已有需求如何实现外,还有一个好处是彼此可以就下一步的一些想法做一些沟通,有些事情做到双方的相关人士都知情。

不同公司之间的沟通方式和工作流程是不一样的,虽然在一个互联网公司中大致的流程都是相同的,包括产品设计、UI设计、技术开发、测试等环节,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产出物的标准上还是有一些不同的,所以在合作前还是要互相了解一下。

拿测试来说,即使都有测试环节,但具体的过程还是不一样的,一般的公司可能在内测后就会直接上线了,但是在有的公司就会有内测、众测和A/B测试这三个阶段,这样就会延长上线的时间。如果之前没有沟通好,认为测试只有内测一个环节,双方之间预估的上线时间不一致也会造成一些误会,影响其它工作如运营活动的准备时间。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了解工作流程有一个很大的必要是不会耽误需求的开发时间。举个例子,如果有些功能是自己公司开发的话,那还好,对于技术的开发时间有准确的把握。但如果是需要对方公司开发的话,因为对方可能还有别的项目做,所以就需要提前把需求提给对方,把握好时间点,要不然因为需求提晚了,对方没时间做那麻烦就大了。

4.不要恶意揣测对方的意图

两个公司合作肯定会出现一些摩擦,虽然彼此的关系不像谈恋爱那么亲密,但也要建立起信任的基础。

让我感触非常深的一点是不要故意揣测对方,比如说对方是否有意使我们为难,对方是否有对我们的系统进行攻击等等。虽然这种情况可能确实存在,但是也要在经过实际验证后才能确定问题。

恶意揣测对方会造成什么不良的后果呢?极大影响团队的士气,特别是在两个公司的背景和团队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弱势的一方在某些方面确实会收到强势一方的要求,例如在代码的书写规范上。我们就遇到这种情况,虽然我们不是外包公司,但是由于产品性质和对方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对系统的稳定性有特别高的要求。

如果对方的要求比较高,自己又无法理解,时间长了,次数多了,内心会积攒很大的情绪。这样一来就更容易揣测对方的意图,加上本身存在的公司地位的差距,会让员工的工作比较消极。

5.做好自己的事,严以律己

双方的合作中如果自己的下属受委屈了,领导会极力袒护,这可以理解,一个好的领导理应维护下属的利益。但还是要有公正的对待,对下属的工作态度和产出的结果有准确的评估,在维护下属利益的同时要判断下属有没有把事情做好。

有的领导一味的维护自己下属的利益,却忽略了下属能力欠缺的问题。甚者,有的下属也会利用领导的这种心理,工作上敷衍了事,遇到坎就让领导出面解决。

曾经有过一个页面的设计,我们的设计师出的设计稿,需要经过双方共同评审后才能通过,但是对方的设计师对我们设计的作品不满意,语言上有一些不妥。碰到这样的行为,可以强硬一些让对方道歉,但毕竟结果还是不理想,冷静下来还是要处理问题。

与技术上的问题不同的是设计稿的评审更多的是受主观因素影响。碰到这种问题,自己一方在尽其全力的前提下,如果效果还不太理想,双方彼此之间要给出具体的意见。之所以说是具体意见,也是为了模糊的说辞引起双方的猜疑,而且意见具体一些,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一些。

回答2:

我觉得跟合作的公司提条件,没有什么委婉不委婉支撑,你出卖的是你的智慧,出卖的是你的经历,而得到的是财富,得到的是自己应该得的那部分,我觉得都是非常正常的,没有什么特别委婉的说法,我觉得有时候把话说得太委婉了,反而没有太多的说服力。烦人,让对方特别的不在意,所以说做什么事情还是大大方方的说出来,我觉得有些时候辛杰辛口心直口快,比嗯默默唧唧,别拐弯抹角要强的多。我觉得有些时候呃有什么事情直接了当的说,别拐弯抹角,拖拖拉拉的就烦,热抢的多。所以说呃提条件的时候,没有必要拐弯抹角,也没有必要拖拖拉拉,就直来直去,好好的说就可以。

回答3:

敢向老板开口谈利益
新同事小其来公司快5个月了,最近状态不是很好。因为近期工作特别忙、压力也大,所以常常抱怨,抱怨当初进来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这么多这么杂。抱怨拿到手的工资无法匹配现在的工作量,累死累活才这么点工资,还有意无意地暗示我,希望我向老板替他要加薪。

但其实我并不是他的直属领导,只是部门有一小部分工作请他协助,而且我也不知道他其它工作的表现如何,我没有理由,也没有义务去替他争取。在我看来,他完全可以自己找机会和老板好好谈谈,争取到自己合理的利益,而不是闷在那里抱怨。

我也多次直言不讳,你直接跟老板提啊,如果觉得不好意思,写封邮件也可以啊。但他总是瞻前顾后,不知道如何开口。一个月过去了,他除了抱怨还是抱怨,最近说决定辞职了。

为什么我们不敢直面“争名争利”?
想要什么就要主动争取,人人都懂这个道理,也没有人不认同这个观点。但真正敢于直面“争”这个情境的人还是少之又少。

大多数人对“争”这个字很敏感,因为“争名争利”一向被看作是贬义的,为了我们的优雅、尊严与面子,在需要争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选择退让。

“努力工作就会有回报”“自己好好做,大家都会看到的”,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就是这样。所以在职场,我们总是多做,从不把功劳挂在嘴上,不去为难上司,不去向上司提要求。但是,我们发现吃亏的总是我们——我们做的他们没有看到,或者装作没有看到,碰上升职、加薪,都没有我们的份!

现实与我们的期望总是相差很远。“努力工作的人终生都需要努力工作,争名夺利的人总有机会名利双收。”真是可悲。

应该去争的东西不敢去争,等于是自动放弃,权益需要自己主张,不然没有人会主动送上来。许多人在竞争中瞻前顾后,真正的原因是缺乏对社会的信任和对自己的信任,他们无意识地将这些不信任投射到环境中,无形中有了远远大于常人的生存压力。

正如小其一样,内心认为与领导交谈是不愉快和不明智的,就把这种感觉投射到现实中,增加了开口说话的难度。宁愿用辞职来引起老板的关注,希望对方明白他的不满,都不愿意主动提出自己的期望和要求。

回答4:

如果是你分销,那业绩说话就行了!用数据说话;比如你去年一年走了公司多少货每月平均流水之类的!然后说,您看,是否能在XXX方面予以 些支持,这样能把业务做的更好,这样既扩大了企业的产品销量;又能扩大知名度~等等直接找到可以拍板儿的对接人聊;不要跟喽啰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