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一个习惯上的约定俗成,起源是司马迁的史记这么写,估计也是事人对刘邦的一种尊称。但你不能说这种叫法错了,因为当时根本没有标准规范,又何来对错?
谥号与庙号,后世分得非常清楚,谥号是古人死后盖棺定论,古之帝王大多都有(秦代除外),而庙号却不同。庙号相传始于商代,但众所周知,商代用的是甲骨文,至今许多字难以破译。所以对于商代的庙号究竟如何使用,后世所传也是莫衷一是,真伪难辨。周代只有谥号,没有庙号,到了秦代更是连谥号都取消了,说了以子议父,以臣议君不恭。直到刘邦建立汉朝,才重新恢复周代的谥号和商代的庙号。
但是,周代谥号好办,毕竟才停了几十年。商代庙号那可是整个周朝八百年都没人用过。所以刘邦的这个“太祖”庙号,虽然不是首创,但也几乎和首创无异了。既然如同首创,你又怎么能要求别人一下就知道这个应该怎么叫呢?
如果叫刘邦太祖,那别的皇帝也要叫庙号,但是庙号最初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刘邦有庙号太祖、文帝刘恒有庙号太宗,但惠帝刘盈、景帝刘启都没有庙号。所以,用庙号显然不便。如果谥号呢,倒是可以,不过有个问题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汉朝皇帝,自刘盈以后的所有皇帝,谥号都不是一个字,而是两个字。
也就是说,惠帝刘盈的标准谥号是“孝惠皇帝”,文帝刘恒是“孝文皇帝”,景帝刘启是“孝景皇帝”,武帝刘彻就是“孝武皇帝”。如果按照谥号叫刘邦,刘邦的谥号是没有“孝”字的,他就是高皇帝,那高皇帝比“孝某皇帝”来看,似乎少了一个字,显得不那么气派了。
所以,刘邦庙号太祖,又是汉朝开创之祖,可能当时的人就觉得,将祖字加在高这个谥号之后,称为“高祖皇帝”,于是就与“孝惠皇帝”、“孝文皇帝”等一样都是四个字。不显得低人一等。又开宗明义,时刻告诉世人,刘邦是汉朝之祖。而这种习俗经司马迁在《史记》中记下来,也就约定俗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