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文化变迁中,士阶层既充当“学术下移”的先锋,又是百家之学兴盛繁荣的社会基础。
“士”原是西周奴隶主贵族中最低的等级,他们没有丰厚的家产,但却受过“六艺”的良好教育,他们有的依靠武艺充当军队的下级军官,有的依靠知识作为卿大夫的家臣。
春秋之际,由于奴隶制度的逐步瓦解,士原来的地位也被动摇,他们失去了“食田”和原来的职守。《论语·微子》记载当时鲁国一批宫廷乐官流散四方的情况说:“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罄襄入于海。”这些丧失世袭特权、流入平民阶层的士,不得不重新寻找自己的社会位置,有的参加政治活动,投靠新的主人,谋得一官半职;有的凭借六艺知识兴办学校,成为私学的教师。在齐国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便是由贵族没落为土,在“贫困”的情况下投靠齐桓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