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印支运动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造山作用期。印支运动后,在本区南部形成了近东西—北东东向的主体构造线,而在北部逐渐转为北东向。晚印支运动可能主要与晚三叠世末那丹哈达-锡霍特阿林洋向北北西方向的斜向俯冲和蒙古-鄂霍次克洋向北的俯冲作用幕引起的挤压或走滑-挤压作用有关;到早侏罗世,这两个地区的俯冲作用可能处于相对稳定或松弛状态。如在那丹哈达地区,未见早侏罗世形成蛇绿混杂岩建造,而主要为深海—半深海含碳酸盐硅泥质岩组合;在其西侧的佳木斯地块东缘,该时期则发育滨浅海或滨浅海夹陆相的碎屑岩沉积。
(2)早侏罗世早期,本区大部分地区处于造山期后的剥蚀夷平时期。但在本区中南部,沿某些早先形成的深断裂,开始发育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局部裂陷盆地,其中堆积了以基性、中基性为主的火山岩或火山-沉积岩。这些盆地主要集中在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京西—冀北燕山和辽西地区,以南大岭组和兴隆沟组为代表;另外在林西—乌兰浩特地区的红旗组下部也含火山岩,说明该区也有分布;另外在尚志—东宁地区也发育有该时期的火山盆地。这些盆地总体为近东西—北东东向分布,向北东方向逐渐转为北东向,受已形成的造山带构造方向与深断裂控制。火山岩性质为以钙碱性系列为主,兼有一部分拉斑玄武岩系列、碱性系列及钾玄岩系列的火山岩,在里特曼-戈蒂尼图解上主要为造山带区(B区)及其演化的过渡区(C区),反映该期火山活动与造山带有密切关系并兼有一定的伸展拉张机制。因此,从上述各种特征看,该期局部裂陷的火山-沉积盆地可能与造山期后造山带开始发生局部伸展-垮塌作用有关。
(3)早侏罗世晚期,本区的盆地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发生了大幅度增加,也是区内主要的含煤盆地发育期。除早期的火山-沉积盆地进一步发展外,在内蒙古阴山地区、辽东—吉南地区以及二连—林西—乌兰浩特等地区均发育了一系列的盆地。该时期的盆地仍主要发育于本区的中—南部地区,盆地群的形成与分布方向依然受前期造山带构造及其深断裂的控制,主体方向为近东西-北东东向,向北可转为北东向。虽然该时期的盆地大多已被后期强烈改造,但从一些残留盆地的构造分析表明,其可能主要为断陷盆地,属伸展盆地性质。如冀西北的尚义-土木路盆地,在下花园组沉积时期为断陷盆地性质,受近东西向的尚义-赤城断裂带正断层活动控制,盆地长轴方向、岩性和岩相界线整体与控盆断层平行,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北侧。其该时期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三个亚阶段:①初始断陷:盆地基底开始下沉接受沉积,形成一套粗碎屑河流相堆积(图3-24a);②断陷扩展:相当于下花园组的一、二段沉积时期,盆地产生更大范围和幅度的沉降,发育河流相、泥炭沼泽相和湖泊相沉积(图3-24b);③断陷萎缩:相当下花园组三段沉积时期,盆地基底逐渐抬升,产生水退,盆地面积逐渐减小,主要发育冲积扇、河流相及浅水湖相沉积(图3-24c)。在辽西的朝阳-北票盆地,虽然露头所见一般为盆地反转后的逆冲断层,但地震剖面清楚揭示盆地形成期为主要受正断层控制的断陷盆地,表现为控盆地正断层断陷幅度大、具同生断层性质,同沉积地层总体呈楔状,靠近控盆断层时地层显著加厚(图4-25)。在二连盆地北部的马尼特坳陷,阿拉坦合力凹陷、巴音都兰凹陷等保存有相对较好的早—中侏罗世地层与断陷盆地特征,它们呈北东东向狭长状分布,与二连-贺根山缝合线的方向平行,在窄而深的断陷中可发育厚达4000m以上的早—中侏罗世含煤碎屑岩沉积。在二连盆地南部的腾格尔坳陷,早—中侏罗世地层的残留厚度分布反映当时的盆地发育可能主要受北侧的林西深断裂和南侧的西拉木伦河深断裂的控制,总体呈近东西—北东东向,出现多处沉降中心,各个沉降中心均具有厚度不对称分布特征,靠近主断层厚度变大,这些特征反映该盆地群可能也具有断陷或断坳盆地性质(图3-26)。
综上所述,本区早侏罗世盆地主要分布于中、南部,盆地分布及控盆构造总体为近东西一北东东向,其形成与发展主要受前期造山带构造特别是深断裂的控制。盆地主要为断陷盆地,属伸展盆地性质,其区域伸展方向为北北西—南南东。推测盆地的形成可能主要与造山期后造山带的伸展-垮塌作用有关。
图3-24 冀西北土木路盆地下花园组沉积阶段盆地发展(据温长顺等,1995)
图3-25 辽西朝阳-北票盆地92-BP-200地震地质解释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