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帮忙解释一下吧

2025-05-22 20:16:4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宋徽宗赵佶不是一位好皇帝,但却是一位杰出的大画家。他一方面吸取了黄派的富丽气象、写实精神,同时,又融会了徐派的野逸情调与水墨渲染技法。他的绘画以花鸟成绩为优。

他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画院,建立了考试制度,开设画学,培养绘画人才,并开创一代画风。当时画院的考试标准是“笔意俱全”。“笔”就是写实技巧;“意”就是诗情画意、意境、意趣。

据记载,他曾出过以下考试画题:

“踏花归去马蹄香”。获得第一名者画一群蜂蝶追逐马蹄。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第一名画春柳掩映的楼头,一女子倚栏而望,口脂点红。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第一名画一童子伏卧船尾,横笛其侧,以示野渡无人之悠闲。

“深山藏古寺”。中选者不画古寺,只在山溪下画一和尚汲水,以示古寺隐藏其中。

“竹锁桥边卖酒家”。获胜者只在桥边竹丛中画一酒旗。

“蝴蝶梦中家万里”。最佳者画苏武牧羊假寐,以示怀念万里乡国之意。

他不仅注重绘画的诗情画意,而且强调写实精神。

有一次,他在殿前柱廊拱眼中的一幅《斜枝月季》前停下脚步,问是谁画的,侍从告诉他说是新进画院的一位青年入画的,他马上降旨奖赏了这个年轻人,并说: “月季花很少有人能画好,因为在春夏秋冬的不同季节里,和在早晚的不同时间里,花蕊、花叶变化很大,各不相同。这幅斜枝月季,是春天中午时分开放的,画的花蕊、花叶,丝毫不差。”

还有一次,他让画院的学生们画孔雀,多数人画的都不能令他满意。他说:“孔雀升墩,必先左脚。卿等所图皆右脚。”这种在细节上的指导,体现了他在绘画上的写实精神。

在唐代,因为李世民,把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高潮。在宋代,因为赵佶,把绘画艺术也推向了一个高潮。

宋徽宗赵佶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昏庸的皇帝,但他在历代君王中却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他喜欢绘画,主管画院,亲自出题、批卷,还亲自授课,所出考题情趣盎然,至今还为人们所称道。我们不妨先来看几则故事:
竹锁桥边卖酒家
“竹锁桥边卖酒家”是画院的著名试题之一。此次考试中,众多考生皆重于酒家,从而以小溪流水、野渡小桥、竹林清风等给以衬托。但这些画皆不中赵佶之意,惟有一名叫李唐的画家,构思新颖,独辟蹊径。画面上是一泓溪水,小桥横卧,桥边则是一片竹林,在那郁郁葱葱的翠竹中,挂着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这幅画构图从“虚”字入手,使人浮想联翩。赵佶看后大悦。他认为酒家藏在竹林中正符合“锁”字的意境,亲自圈点为第一名。
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个考题也是独具匠心而且富有诗意引人入胜的。考题一出,整个考场上考生们几乎都在画马画花、画达官显贵、文人仕女,他们穿梭于花丛之中。赵佶看后很不满意,但最后就在几张卷子中,赵佶被一幅画吸引住了。只见一匹骏马缓步走来,几只小蜜蜂在追逐着马蹄。看来作者的巧妙之处就是马踏上了正在盛开的鲜花后竟然引来了蜜蜂,画面上既表现了“踏花归去”又表达了“马蹄香”。这就是作者的巧妙构思,故而理所当然地被评为第一名。
嫩绿枝头红一点
这道考题是很有分量的,因“嫩绿枝头红一点,恼人春色不须多”是整首诗的原意。故而当时的应试者大多在画面上用红花绿叶来装点春色,或在绿荫丛中露出红花一朵。然而高居榜首的却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画家,他在绿树成荫的阁亭中,画一仕女倚栏而立,惟有其樱桃小口的一点红与嫩绿枝头相辅相成,从而点出了一点红的主题。
此外,宋徽宗出的考画题目还有“蝴蝶梦中家万里”、“深山藏古寺”、“野渡无人舟自横”等。
通过这位皇帝老师的轶事,我们可以看出“想象”的魅力。那几位之所以能得到皇帝的好评,就因为他们有很强的想象力,能够把抽象的事物通过想象给具体化了

回答2:

王安石的诗句。比喻好东西不必太多,恰到好处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