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初由李俊担任总导演拍摄的三部6集《大决战》堪称是真正的鸿篇巨制。从1948年到1949年初,在东北、华东、华北地区进行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打垮国民党反动派的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和国民党的惨重失败为结局,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是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 影片《大决战》三部6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既独立成篇,又可以联成一个整体,构成了对这一伟大史实的总体再现。《大决战》是一部气势宏伟、规模空前的作品。自有中国电影以来,中国的银幕上还未出现过这样结构复杂、人物众多、场面壮观、气势磅礴的作品。创作者是站在一个伟大历史的转折点上来写“大决战”的。影片不仅表现了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军事斗争,而且展示了这两个政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的较量,通过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式的描写,展示了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风貌,揭示出决定战争胜负和历史变革的最深层的动因,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全景式的战争巨片。该片获第12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国内奖。 影片上映后,以它历史的真实、人物性格的鲜明和场面的宏大而获得高度评价,同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获得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二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美术奖、最佳剪辑奖、最佳道具奖和最佳烟火奖。
《辽沈战役》影片从史实出发,深入挖掘了历史人物深刻的内心活动,表现出了毛泽东、林彪等人的军事才能和解放军的历史功绩,并对国民党内部不团结、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和政治腐败也进行了描述。电影相较于以往革命战争题材电影,在场面设计和人物造型上都属于经典之作,在问世时便以其宏大的战争场面而引起强烈反响,加之影片对于人物的细腻刻画,使该片在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
《淮海战役》“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打响了,在辽沈战役的打击下,国民党军队已心无斗志。这天,华东野战军某部从国民党起义部队的防区悄悄进军,及时断了黄百韬兵团退路,将其围住。同时,中原野战军攻占了军事要地宿县。国民党危机时刻,蒋介石恳请已经病重的杜聿明回徐州担任总指挥。这时,解放军几路兵团逼近徐州,淮海大战一触即发。1948年11月16日,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粟裕等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中野和华野。经过十几天激战,黄百韬兵团被全歼。12月底,黄维兵团又被围困于双堆集,蒋介石的高级顾问陈布雷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蒋介石为保实力命杜聿明弃徐州南下与黄维会合。我军早有准备,将杜困在半路。12月底,黄维兵团被全歼。为稳住傅作义集团,中央军委决定两星期内不对杜聿明部作最后歼灭,同时展开政治攻势及心理战术,瓦解敌人。1949年1月初,华野和东野对傅作义兵团展开分割包围,华东野战军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1949年1月10日,杜聿明部被歼,杜被俘。兵团司令邱清泉被击毙。
影片较真实地再现了战争的残酷,也详细描绘了解放军的指挥高明和英勇善战。许多战争的场景都有可看可取之处,历史地艺术地把十分复杂的战争用电影的手法进行了诠释,让人们感受到了战争影片的独特魅力。
《平津战役》影片深入刻画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政治大智慧,也把傅作义既深明大义,却又不甘心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心理。同时,电影也表现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历史地再现了解放天津的部分史实,让人们了解到了真实的战争场面。
本书介绍的是近代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我国对日本八年抗战的历史过程。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大规模战争。抗日战争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
《中日长江大决战》的作者,在概括历史事件的基础上,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国军正面战场的演变过程;在惊心动魄的战争画面上,讴歌了中国的人民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一九三二年,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场新的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更加激化。他们准备通过战争手段,来重新瓜分世界。新崛起的德、义、日三国,疯狂对外扩张。处於守势的英、美、法,为维护世界霸权推行了臭名昭著、诱使希特勤东进的绥靖政策,致使法西斯德国在占领欧洲十六国之后,於一九四一年六月以重兵突然袭击社会主义的苏联,於是整个欧洲被投入罪恶的深渊。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在强占我国东三省之后,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一时间,战火弥漫东南亚。法西斯毒雾染指北非、南澳、和美洲。法西斯战争狂人妄图以法西斯模型铸造整个世界,光明与黑暗在进行著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大决战。
在强敌压境,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我国爱国将士无挺身而出,以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奋战沙场,直至壮烈殉国。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出一曲曲爱国主义壮歌;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国军正面战场和解放区战场相互支援相互配合的情景,无不体现出中华儿女临危不惧,同仇敌忾的优良传统,显示了中华儿女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世人瞩目的芦沟桥上的石狮透过历史的尘雾,正严阵以待,仰天长啸———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外务大臣,拖著一只假腿哆哆嗦嗦地抓住绳索,一步一歪地向「密苏里号」巡洋舰的甲板上攀去。盟军代表则居高临下冷漠地观望著这个战败国的跛足老人,谁也没有伸过手去¨¨¨。
看完了这本书,我不禁对我国人致上无上的敬意,我们国人在面对著日本的绝对优势进攻之下,竟还能坚绝的抵抗,从最初的弹药贫乏与武器落后且没有援取的情况之下,竟也大败日本的皇军。而在几乎弹尽援绝的情况之下,仍以肉博战杀得日本皇军死伤惨重,虽然我军也伤亡多人,但奋战的精神却令人敬佩,尤其从刚开始的台儿庄大捷,到徐州的大突围,更是重挫了日军的气势。虽然接著,国民政府迁至重庆,再来,整个中国,从水上、陆上、和空中,仅剩下一条崎岖险恶的滇缅公路。国民政府只能通过这条羊肠小道,与遥远的英国和美国来往。但后来日本终於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棋盘上,投下了一颗最冒险的棋子——奇袭珍珠港,向美国人开战,这才扭转我国的劣势。我国与美国合作,逐步打败日本皇军,而逐渐胜利。当美国研发出原子弹,在广岛与长崎空投之后,日本这才投降,我国终於赢得全面胜利。我国全国军民的奋战精神,不仅赢得全世界人民的称誉,也赢得世上强国的认同,而这种努力不懈、奋战到底的精神更是我们在面临困境、无法解决时所应该学习效法的。
《大决战I——辽沈战役》观后感
为了更好了解祖国的艰苦奋斗史,我在寒假专门观看了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大决战I——辽沈战役》,其中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这场战役中最惨烈的一场战斗——塔山阻击战。
塔山并不是山,只是锦州与锦西之间一个仅有着百多户人家的村庄,称塔山堡。1948年辽沈战役在锦州打响了第一枪,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路,是国民党军西进兵团支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东北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敌我双方在这里进行了生死搏斗。当时的东北野战军第4、第11纵队为保障主力夺取锦州,曾在这里对增援锦州的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阻击防御作战。这次战斗,从1948年10月10日开始,至10月15日结束,战斗打得异常激烈,解放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成功地阻截了增援锦州的国民党救兵,为辽沈战役的关键——锦州赢得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先机。战斗共进行了六天六夜,塔山一片炮灰,山也被炸的矮了一截,歼灭国民党军数千人,从而保障了我军主力攻克锦州作战的胜利。
锦州攻克之后,长春的国民党守军起义,卫立煌逃走后,沈阳的守军投降,紧接着我军又攻克了营口。辽沈战役自9月12日至11月2日,历时52天,东北野战军以伤亡6.9万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47.2万余人。此战最终取得胜利。这一战后,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290万人,解放军总兵力上升至300万人,国共双方的正负位置,已经颠倒过来了。毛泽东主席信心十足地说:“这样,我们原来预计的战争进程,大为缩短。现在看来,只需从现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
辽沈战役结束后,又经过了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国人民解放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辽沈地区那朵鲜花下没有为国捐躯的尸骨?花依然开得分外妖娆。这是以战士们的血肉为养料所生长起来的啊!这鲜花警示着后人:我们英雄的鲜血不会白流,历史不会忘记,人们更不会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