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的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关键在下面几点:
1. 诸葛亮开府治事,拥有自己的一套决策班子,而李严没有。不要小看这个开府权,有了这个权力,丞相的独立性就大大增强,可以独立处理朝政,不一定需要皇帝的批准。当年曹操就有了这个权力,被骂为汉贼,但也体现出这个权力之大,让大家都看不下去了。
2. 诸葛亮领益州牧,李严什么都没有,后来他要求做一个巴州刺史(他自己划出来的一个州,地盘很小,刺史也比州牧小很多),诸葛亮还不同意。
3.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就是说,诸葛亮处理所有政事,有点一手遮天的意思。而李严呢,长期驻守永安;后来诸葛亮要北伐,终于可以到江州,不过主要任务还是守边;又过了几年,才回到成都。长期处于边远地区,游离于政治中心之外,根本无法接触过多的政事,也就没什么权力。
所以,从李严的角度来看,他是很委屈的。明明和诸葛亮并为辅政大臣,到头来却长期守边,权力也大大不如,就算调回了成都,也是帮诸葛亮做后勤部长,你让他怎么能没有怨气?何况诸葛亮后来北伐打了败仗,自请贬职,但是后主还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权力不受影响,很快又恢复了丞相职位。这件事让李严怎么想?他肯定要想,你诸葛亮不行,那就换我来,我来领导北伐,怎么你降了级权力还是一样大啊?你让李严怎么能不气?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严和诸葛亮不是一派的。诸葛亮是刘备的原班人马,属于荆州系统的;而李严是刘璋手下,被刘璋的父亲刘焉带进西川的,属于东州系统的。这两股势力,再加益州本土势力,三股势力一直在内斗,互相扯皮、拖后腿。马谡丢了街亭,东州系统和益州系统就忍耐不住,诸葛亮只好把自己的心腹杀了,平息另两派的怒火,掩盖了矛盾。这次李严撞到枪口上来了,诸葛亮哪能放过这次机会?马上联合大多数文臣,一起上奏,把李严贬为庶民。
所以说,李严之所以会出此下策,是因为长期牢骚满腹,抑郁终日,再加上原本就和诸葛亮不是一路人,于是对诸葛亮怨恨日渐加深,怒火攻心,直至失去理智,冲动之下做出的决定。而他事后想补救,就来不及了,证据捏在诸葛亮手里呢。
上面说了这么多,全是说明李严做出这种没头脑的事情的原因,但是,这样一来,显得诸葛亮很是阴险狡诈,先是一味压制李严,然后伺机等到他犯错,就直接把他打倒。那么,诸葛亮是这样的人吗?从现在的分析来看,应该不是,我们下面从他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件事。
上面说了,诸葛亮被封为丞相、武乡侯,开府治事,又领益州牧。但是,这个权力是后主给他的,不是他自己要来的,总不能怪他贪权吧。何况他也没亏待李严,三年后升他为前将军,又过四年再升为骠骑将军,诸葛亮自己平定了南蛮都没升过。而且,李严擅自划分出一个巴州来,在诸葛亮看来是隐藏分裂的祸心,你让诸葛亮怎么去同意?肯定断然拒绝。再说运粮一事,古代粮草运输从来都是兵家大事,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意思。而且粮草运输一事牵涉范围太广,必须安排一个权力大、威望高的人负责,在诸葛亮看来,李严就是最好的人选。老大出征,老二管后勤,很正常。至于说最后诸葛亮废掉李严,那也很简单,李严犯下的是欺君之罪,是可以抄家的,只把他废为庶人,真是便宜他了。
所以,总结一下,在李严这件事上,诸葛亮并没有犯错,他一直按正规的路子办事。李严这个人,虽然字正方,其实为人气量有些狭小,总为地位的事斤斤计较,最后甚至到了妨害北伐大局、危及国家利益的地步,所以他的下场确实使他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
这个可能出于其权欲吧。刘备托孤时曾经任命诸葛亮主内,李严主外。 颇似孙策当年托孤张昭主外,周瑜主内。 刘备曾经对诸葛亮说如果阿斗不行就取而代之,一方面却又安排李严掌大军,其目的正是希望如果诸葛亮真的反了,那么让李严去讨伐他。诸葛亮权欲大,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