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的符号有哪些

最好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2025-05-23 21:18:5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海城的历史古老而久远。从小孤山洞穴遗址的发掘证明,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从析木石棚墓葬发现,在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向前已有较大发展。自秦汉以来,先后于本境置辽隧、海城等16个州(卫)县。

  海城,是中国北方古城之一,境内古迹、古物颇多。古迹多达500多处,有秦置辽隧县的三河堡(今西四马圈子),汉置望平县的析木城,唐置安市州的营城子,辽置临溟的海城,明置辽海卫的牛庄等城址;有辽代金塔、铁塔、金代银塔;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棚;有唐建明修的三学寺和清建的关帝庙、太平桥等。古遗址有旧石器时代的小孤山洞穴,已发掘出哺乳动物化石、石器、耳饰,是考古罕见之物;古物有汉代的铜锤、清代的金器、云版、光绪元宝等等。
  析木石棚
  石棚

  石棚位于海城东南17公里的析木镇姑嫂石村南山上,是由六块打磨光滑的花岗石板组成。一块铺地,三块为立壁,一块做棚顶,一块小石板为南门。棚顶的石板最大,长约6米,宽约5米,厚约0.5米,高约2.7米。其建筑形状很象一间小屋,故称石棚。石棚分为上、下两座,山上的为嫂石,山下的为姑石,故称姑嫂石。相传,古时候,当地住着一户人家,姑嫂在一起生活。嫂子很贤惠也很勤劳,承担了全部家务,小姑子却好吃懒做,而且经常打骂虐待嫂子,时间久了,嫂子不堪忍受小姑子的辱骂和虐待,跑到山上化为石棚。小姑子追悔莫及,便在山下化为石棚。
  石棚规模宏伟壮观,被称为巨石文化,有的壁石或盖石重达几十吨,它的开采、搬运和架设,每一步都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一种建筑物,它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原始社会的状态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辽宁省人民政府于1963年9月公布海城石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尚可喜陵园
  尚可喜陵园系清代平南敬亲王尚可喜的墓葬,位于海城市八里镇小新村东南的文安山上。整个陵园由王陵、祖陵、陵门、陈列室等组成,外有围墙。占地面积约11400平方米。

  海城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海城市内,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后经来海的山西商人捐资修缮,作为山西会馆。前殿是悬山式建筑,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前有抱厦,有转角、补间双重昂五铺作斗拱,昂嘴雕云纹。青石鼓形柱础,柱和横额之间嵌木雕龙凤云板,施彩绘。后门有小卷棚,有转角、补间单昂三铺作斗拱,柱额之间嵌木雕花卉板。后门两旁各开六角菱形小窗一个。
  正脊砖雕游龙,脊中间插“穿天戟”三根,脊的两端有大吻。斜脊砖雕跑兽。整个建筑造型宏伟别致。前殿两旁修建东西配房各五间,均为硬山式。后殿为硬山式建筑,面阔五间,前有回廊,梁枋之间嵌有燕尾木雕,施彩绘。山门为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中间开门。有转角、补间单昂三铺作斗拱。门上悬挂“关帝庙”牌匾。门外有大、小石狮各一对。山门两旁建钟、鼓二楼,均为歇山顶、砖木结构。有柱头和补间三铺作斗拱,施彩绘。东楼悬钟,西楼置鼓。
  三学寺
  三学寺坐落于海城的西南部,始建于明代。整个建筑由山门、前殿、中殿、后殿(藏经楼)、东西配房和禅堂等组成。建筑面积为219.4平方米,占地面积大约5700平方米。明代宝征年间重修。其建筑面积形式为歇山式殿顶,九脊。山门前刻有两尊石狮,伟立山门两侧,显的巍峨壮观。近年来,由于该寺主持方丈对寺院不断刷新,并有道士诵经,年香客游人达1.8万人次左右。每到农历初一、十五两日,香火教盛。三学寺在东北地区是唯一一家的佛学院。
  大悲寺
  大悲寺位于辽宁省海城市毛祁镇曹家堡子村(邮编114200),始建于1668年,由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千佛殿(在建)和东西配殿构成,有西方三圣和十六尊者,享受人间烟火,保护万民平安。
  辽宁海城大悲寺全体僧人持金钱戒律,日中一食。僧人每天早上2点钟起床,10遍楞严咒,下午2个小时读诵戒律,每天只休息4个小时。保持佛陀制度,每年8月15开始行脚。行脚途中托钵乞食。寺院里戒律严谨,僧人威仪具足,佛陀戒律在此得以充分体现!
  大悲寺里没有功德箱,每月2场佛事(14日超拔、15日普佛,不收取任何费用)。每年四月初八,七月十五两次皈依。皈依居士必须背会《心经》《大悲咒》,才发给皈依证书。

  海城义和团运动

  鸦片战争以后,以反对帝国主义为宗旨的义和团运动遍及全国,波及鞍山地区,鞍山城区、海城、台安、岫岩义和团运动兴起,海城最为壮观。而海城县义和团运动最早兴起于牛庄。1900年6月,以牛庄人齐凤仙和西土台人张某为首,分别号称“岳元帅 ”(岳飞)、“杨元帅(杨延昭)组织“神拳营”、“红灯照”,一时间发展到三四百人,男练神拳,女练红灯照,这时,海城全县发展到千余人。
  农历六月初十,当盛京(今沈阳)教堂被义和团烧毁的消息传来时,牛庄义和团2O0余人,在“岳元帅”带领下、活捉和砍死作恶多端的法国传教士大司泽,放火焚毁教堂,不久,义和团活动中心移到海城,拆毁了沙俄修筑的中东铁路、火烧海城车站。六月十九日(公历7月15日),沙俄发兵进攻海城,义和团配合清军还击。迫敌溃退,义和团乘胜追击到大石桥。后来,沙俄增兵,将海城义和团镇压,义和团勇士英勇就义。清政府卑躬屈膝,与洋人签署了天主教案交涉案,重修牛庄天主教堂。并为法国传教士大司泽立碑,成为中华民族一大耻辱。
  一八四师海城起义
  国民党一八四师原属云南地方部队,一向受蒋介石排斥。1946年4月被送到东北打内战,驻守在鞍山、海城、大石桥、营口一带,受到国民党军特监视、控制,官兵对此愤愤不平。一向具有爱国热忱的师长潘朔端一面敷衍应付,一面留意观察。寻找与民主联军接触的机会。5月30日,蒋介石飞抵沈阳亲自督战,向东北解放区大举进攻。
  为牵制敌人北线的兵力,迫使其主力南调,东北民主联军奉命发动鞍海战役,于25日收复鞍山,27日南下海城,28日发动攻势。在关键时刻,潘朔端师长勇敢地选择了弃暗投明的道路。5月30日早6时,起义队伍在海城南门外集合,潘朔端作了关于起义的简短动员讲话后,一声“出发”令下,起义军直奔解放区析木城。下午,辽东军区曾克林副司令员、莫文骅副政委等受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委托,亲赴析木城,对起义官兵表示欢迎和慰勉。5月31日,潘朔端、郑祖志、马逸飞、魏瑛、张文蔚等师团军官及全体官兵联名发出起义宣言并通电全国。6月6日,朱德总司令从延安给潘朔端和起义部队发电贺勉。
  日军侵占海城

  清光绪二十年,8月1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和朝鲜的中日甲午战争,日军兵分两路,左路从朝鲜新义州渡鸭绿江攻陷清军虎山前哨,先后占领安东(今丹东)、岫岩、凤凰城、草河口等许多辽东城镇;右路从大连花园口登陆,先后侵占金州、大连湾、旅顺口、普兰店、熊岳城、盖平等地。日军向北深入,于11月中旬确定了派第三师团攻占海城的作战计划。
  12月9日,日军第一军三师团由日军陆军中将师团长桂太郎带领,从岫岩出发分左右两路向析木城进犯。右路军经大偏岭、王家堡子、中心台、潘家堡子进攻析木城东北;左路军经小偏岭、小孤山、二道河子,袭击析木城之南。当时清军丰升阿、聂桂林两军分别在北路迎敌,马金叙部队防守析木城。12月11日10时,南路清军在二道河子、龙凤峪与来犯之敌展开激战,将日军少佐参谋击成重伤。下午3时,日军大部队到达,清军寡不敌众,退出析木城。与此同时,清军北路在潘家堡子也被击败。当晚,清军退到海城县城。12月10日,日军侵占了析木城。12月13日,日军大队向海城发动进攻。
  海城虽然是军事交通重地,但清军防守的兵力十分薄弱,除丰升阿、聂桂林两部由析木城退回海城的兵力外,只有城东荞麦山、城西亮甲山设兵防守。9时,日军步兵在大炮火力支援下,对驻守荞麦山清军发起进攻,清军以三门连射炮还击,但因炮火不及,退入城中。日军分两路由南门、东门攻入城内。清军丰升阿、聂桂林两部无力抵抗,弃城向牛庄、辽阳退去。12月13日中午,日军完全占领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