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经济学有三个主轴,安倍晋三首先强势要求日本央行配合发钞。
其次,安倍在2013年1月11日通过了1170亿美元,总数2267.6亿美元的政府投资。在日本政府负债余额已超过GDP200%,高于全世界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情况,这样大规模的政府举债支出,当然也是高风险。
最后是日元贬值政策,自2008年9月金融海啸爆发至2012年12月,日元相对美元升值23.62%,对照韩国在同样一段期间内,仅小幅升值0.22%。
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其中以2%的通货膨胀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已引发韩国、中国等的不满。韩日企业在海外市场形成直接竞争局面,而虽然部分中国企业已开始与日本企业竞争,但出口产品重叠的领域仍不多。据韩国贸易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韩国和日本五十大出口产品当中26个重叠。该协会进一步预测:如果日元对韩元贬值10%,韩国出口额会减少4.1%。受最大影响的无疑是汽车行业,据韩国汽车产业研究所发布的报告,在日元对韩元贬值10%的条件下,韩国汽车出口额将会缩减12%。然而,无论是G7还是G20都默许了日元的暴跌,因为它们大多不会受到日元贬值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再加上,除了加拿大,G7都在进行不同程度上的量化宽松。 为创造通胀,安倍政府强势要求日本央行配合发钞,学习欧美的量化宽松,甚至不惜公然介入央行决策,并已宣布将撤换现任作风传统保守的央行总裁。
安倍在2013年1月11日通过了1170亿美元(总数2267.6亿美元)的政府投资。在日本政府负债余额已超过GDP百分之两百,高于全世界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情况,这样大规模的政府举债支出,当然是高风险。更何况,政府支出效益,除了支出本身带动需求有助于经济增长外,当然还是要看是否会因公共建设的加强而带动民间投资;所以如果效益不大,但政府成本很高,就也是另一项具高风险的策略。 首先是要迫使日本央行力争达到2%的通胀率目标,并扩大“量化宽松”,这是创造更多流动性或多印钞票的另一种说法。
二是试图通过新的公共开支计划以通货膨胀刺激经济。
第三个是一个模糊的结构性改革承诺。 日本内阁2013年5月16日公布的GDP数据:2013年年一季度日本GDP年化增长3.5%,高于彭博预期的2.7%,为2012年一季度以来最快;一季度环比增长0.9%,高于彭博预期的0.7%。
具体分析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内外需分别为日本第一季度的经济增长率贡献了0.5和.04个百分点。内需方面,受日元贬值和股市大幅上涨刺激,消费者心理大幅改善,个人消费环比增长0.9%;住宅投资增长1.9%。。外需方面,受日元贬值和美国汽车市场好转等因素影响,日本第一季度出口增长3.8%,进口则增长1%。不过从投资方面看,第一季度日本企业设备投资依然谨慎,环比减少0.7%;公共投资则增长0.8%
另据日本内阁2013年5月15日公布的4月份消费动向调查表明,综合反映消费者购买意愿的消费者态度指数环比上升1.4%、达到44.5,连续4个月环比上升。当前,在股价持续上涨、企业利润创佳绩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就业和薪酬改善的期待明显增加。
安倍晋叁自2012年当选日本首相后,一直实施“安倍经济学”以求刺激经济。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核,安倍政策似乎是“意在沛公”,其政治效果明显大于经济效果。